《六国论》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036142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国论》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国论》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国论》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国论》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挖空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五莲一中2019级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9)教师版 编制人:庄欠菊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使用时间:第6周 第9课六国论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默写。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积累文化常识。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历年高考真题+上一课复习内容检测 (1)【2017年高考课标卷】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一

2、肌一容尽态极妍 (3)(2020.新课标)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嘈杂的音乐声“_”。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 (4)【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杜牧阿房宫赋中“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5)【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6)【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论语.子罕中,孔子用“,”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重点实词释义 六国破灭(

3、灭亡),非兵(武器,兵器)不利,战不善(好),弊在赂(割地贿赂)秦。赂秦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力亏,破灭之道(原因)也。或(有人)曰:六国互(交互,相继)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由于)赂者丧,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用)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那实际情况,它的实际数量)百倍;诸侯之所亡(所丢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忧虑,担忧),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相当于“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

4、敬称)祖父,暴(通“曝”,暴露,意为“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拿)以予人,如弃(丢弃,扔掉)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献,奉送)之弥(更加)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矣。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应当,应该)然。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合适,得当)之。 齐人未尝(曾经)赂秦,终继(随着)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

5、矣。燕赵之君,始(开始,起初)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武力,战争)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译为打退、击退,使动用法)之。洎(及,等到)牧以(因为)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也。且燕赵处秦革灭(灭亡)殆(将,将要)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副词,实在)不得已。向使(假使,假如)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与“数”同义),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

6、或未易(轻易)量。 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对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被)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胁迫,挟持),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削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的)割,以(而)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使为(被)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大的天下,定语后置),下(降低身份)而从(跟随,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三、易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翻译: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厉害。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5.齐人未尝赂

8、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翻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灭亡六国将要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尽,力量单薄,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7.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翻译: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去了。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9、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8.(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四、情境式名句默写巩固练习 1、在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_,_;_。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3、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

10、子是“_,_”。(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借古讽今,发人深省;而“_”的告诫又是那样真切深沉。(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11、所劫哉) 7.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 (则必有我师,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8.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

12、。 (是又在六国下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1.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_,_,_。(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_,_,_。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六国论自主检测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_”。而燕国“_”,才招来大祸。 用兵之效也,至

13、丹以荆卿为计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良将犹在。”刺客不行 4.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5.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_”,但非常可惜的是“_”。二败而三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六国论中的_,_,_,_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7.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8.六国论中从反面提出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结果会怎样: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