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代谢病的基本原理.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0357091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养代谢病的基本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营养代谢病的基本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营养代谢病的基本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营养代谢病的基本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营养代谢病的基本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养代谢病的基本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代谢病的基本原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营养代谢病的基本原理 一、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原理 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是构成动物有机体体质、供给生存能量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也是动物转化和生产肉、蛋、奶等主要动物性产品的材料来源。这三种营养素的不平衡,多引起动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过程紊乱,由此造成的病理状态为代谢障碍性疾病。 (一)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互关系 1糖与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变:糖是生物有机体重要的碳源和能源,可用于合成各种氨基酸的碳链结构,再以氨基化或转氨基作用生成相应的氨基酸。例如葡萄糖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丙酮酸、。一酮戊二酸、草酞乙酸以及羚丙酮酸,这四种酮酸经氨基化或转氨基反应分别生成丙氨酸、谷氨

2、酸、天冬氨酸和丝氨酸。此外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尚可供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之用。蛋白质可分解为氨基酸,除亮氨酸之外,其他氨基酸的碳骨架均可转变为糖。 2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脂类与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变。脂类分子中的甘油可先转变为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再转变为丙酮酸、。一酮戊二酸、草酞乙酸以及轻丙酮酸,然后接受氨基生成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丝氨酸。脂肪酸虽经p一氧化生成乙酞辅酶A后,再与草酞乙酸缩合为柠檬酸进入三梭酸循环,从而与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相联系,但这种由脂肪酸合成氨基酸碳链结构的可能性是受限制的。蛋白质可以转变为脂肪。可以转变为糖的氨基酸通过丙酮酸既可转变为甘油,也可脱梭转变

3、为乙酞辅酶A而合成脂肪酸。 3,糖与脂类的相互联系:糖与脂类也可以相互转变。糖酵解的中间产物磷酸二Tr丙酮可被还原为甘油;丙酮酸氧化脱接生成乙酞辅酶A,然后再缩合成脂肪酸。 脂类分解产生的甘油可以经过磷酸化转变为磷酸甘油,再转变为磷酸二轻丙酮,后者异生为糖。至于脂肪酸转变为糖的过程,则有一定的限度。脂肪酸通过p一氧化生成乙酞辅酶A。在动物体内,不存在乙醛酸循环,通常情况下,乙酞辅酶A都是经三竣酸循环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糖的机会很少。虽然同位素实验表明,脂肪酸在动物体内 也可以转变为糖,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其他来源补充三梭循环中的有机酸。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糖、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在代谢过

4、程中都是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和密切相关的。三按酸循环不仅是各类物质共同的代谢途径,而且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渠道。 (二)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原理 1.碳水化合物代谢扰乱:在动物饲料中糖是数量最多的营养物质,占饲料的80左右,甚至更多。由于各种原因 引起动物体摄入不足,体内的糖得不到补充时,可使动物体内的代谢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这些改变都是在激素的调节下产生的(表2-1)0 表2-1饥饿对血浆中某些激素和燃料浓度的影响 (1)肌肉组织释放氨基酸的速度加快:激素平衡的改变使骨骼肌的蛋白质分解加快,释放出氨基酸。释放出的氨基酸大部分转变为丙氨酸和谷氨酞胺,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成为糖异生作用的原

5、料或者成为燃料。: (2)糖异生作用增强:胰岛素对糖异生作用具有抑制作用,饥饿时胰岛素分泌减少,大大减弱了这一作用。同时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以氨基酸为原料的糖异生作用,胰高血糖素分泌量的增加,大大加快了肝脏摄取丙氨酸,并以丙酮酸异生为糖的速度。所以在饥饿时,氨基酸(特别是丙氨酸)的糖异生作用明显增强,虽然肌肉组织释放出的丙氨酸增多,但血液中的丙氨酸浓度反而降低。同时,肌肉组织释放出的部分谷氨酞胺,随血液循环进入肠道时被肠勃膜细胞摄取,并转变为丙氨酸,再由门静脉进入肝脏,成为葡萄糖的另一重要来源。肝脏是饥饿初期糖异生作用的主要场所,约占体内糖异生总量的80%,小部分(约20%)则在肾皮质中进行。脂

6、肪动员加强和酮体生成增多:胰岛素促进脂肪组织的“醋化作用”,而抑制“酉旨解作顶”0胰高Ifri.素JJ促进“酷解作用”。在饥饿时,二者分泌量的变化,大大促进了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动员,使血浆中甘油和脂肪酸浓度升高。甘油是糖异生的原料,可异生为糖。脂肪酸不但成为动物体的能量来源(包括为糖异生作用提供能量),而且能促进氨基酸、丙酮酸和乳酸的糖异生作用。 从脂肪组织中分解释放出的大量脂肪酸中,约有1/4可在肝脏中转变为酮体。所以饥饿时血浆中的酮体浓度可高达吸收后状态的数百倍。此时,脂肪酸和酮体成为心肌、肾皮质和骨骼肌的重要燃料。 (4)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心肌骨骼肌、肾皮质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脂肪酸和酮

7、体的量增加,可减少这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2脂肪代谢紊乱:包括饲喂高脂肪饲料或者饲料中脂肪供给不足。前者多见于高产带来的生产性疾病,如奶牛酮病,虽提供充足日粮,且富含高脂肪和高蛋白,但是由于泌乳高产,造成糖和能量相对不足,使饲料中的脂肪所转化成的乙酞CoA得不到足够的草酞乙酸,难以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梭酸循环,故而不能完全氧化给机体供能;此时,相对过剩的乙酞CoA在肝脏中可被转化为乙酚乙酸,进而生成0一轻丁酸和丙酮。这种异常生成的酮体可使奶牛发生酮血、酮尿、酮乳和低血糖症,酸性酮体消耗血液的碱贮,其超过血液代偿能力后,由血液酸中毒又继发组织酸中毒。肝平中脂类含量增多,肝脂蛋白合成减少,不

8、能通过脂蛋白将脂肪运走,而在肝中积累,形成“脂肪肝”。 后者多见于放牧动物和野生动物在饲料缺乏的冬春季节或人为供给食物不足,如山羊的消耗性酮病,其发生的基本原理与饥饿时动员体脂肪所引起的脂肪代谢紊乱相同。 3蛋白质代谢障碍:动物蛋自质代谢障碍,主要有蛋白质的异常分解代谢和核蛋白代谢紊乱所致的尿酸过多生成。 (1)蛋白质的异常分解代谢:动物在食物缺乏、营养不良时,肌肉组织释放氨基酸的速度加快,释放出的氨基酸转变为丙氨酸和谷氨酚胺,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成为糖异生作用的原料或者成为燃料。其次,由于种种原因肌肉乳酸过多,可引起肌肉变性、坏死和分解,从而发生肌红蛋白以正铁肌红蛋白的方式进入血液,又从肾脏排

9、出而引起肌红蛋白尿症,如马的麻痹性和地方性肌红蛋白尿症。 (2)核蛋白(0 01,吟核普酸)代谢紊乱:家禽和灵长类动物因肝中缺乏精氨酸酶(脉酸酶),故所采食的核蛋白饲料在分解为中间产物嚓吟化合物后,再分解的最终产物是尿酸。 一蛋白质一嚓咙核着尿素 核蛋白一一卜一核誉核糖或脱氧核糖 核酸一卜单核营酸一M吟核昔K一, 磷酸祭吟碱尿酸 当饲料中核蛋白过多时,经消化道水解生成大量的p,吟碱进入肝脏和组织细胞;或自体组织细胞严重破坏,造成大量核蛋白分解,析出核酸。这些核酸的嚓吟碱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次黄0 115吟和黄pot吟,经黄u,吟氧化酶作用,次黄pi吟氧化为黄p,-r.吟,黄P,吟氧化为尿酸。此外

10、,鸟类还可利用NH3合成尿酸。于是血中尿酸含量急剧升高,超出正常尿酸水平(89.3- 178.5 tmol/L)的5-10倍或者更高,则形成高尿酸血症,继而发生痛风症。 4应激对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应激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一些异常刺激,如创伤、剧痛、冷冻、缺氧、长途运输、高热、惊恐、中毒、感染以及强烈的情绪激动等引起机体的“紧张状态”。应激伴有一系列神经和体液的变化,包括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和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素水平升高,同时还常有胰岛素分泌减少。虽然不同原因引起的应激状态在代谢的改变上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下列特点。 (1)血糖升高: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去甲肾上

11、腺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增加都可通过激素的调节原理作用于肝脏的糖原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分解;同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又可使体内的糖异生作用加速;加上糖皮质激素和生长素使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降低。这些因素都可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而与上述激素相5顽的胰岛素分泌减少,又使血糖水平进一步升高。高血糖在休克时特别明显,并与休克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吧致性。二但在严重感染或中毒时,由于影响了肝功能,可因肝脏的糖异生能力降低,反而出现低血糖。 (2)脂肪动员加快: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和生长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脂肪动员,血浆中的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成为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主要的能量来源,并且因组织对脂

12、肪酸的利用增强,使糖的氧化利用进一步降低。部分脂肪酸可在肝脏中生成酮体,所以一血浆中酮体浓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3)蛋白质分解加强:肌肉组织中蛋自质的分解加强,释放出的丙氨酸等氨基酸的量增加,为肝脏中糖异生作用提供原料;同时尿素的生成增加,使机体出现氮的负平衡状态,这和饥饿时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应激时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特点是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受到抑制,血液中分解代谢中间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游离脂酸、甘油、乳酸、酮体、尿素等含量增加。机体代谢改变见表2-20 表2-2应激时机体的代谢改变Af UoA cx-M)A仁六(tifCcACTH 3il SPAI -K 0itPnA

13、Ifa_ Vi i- fe:万一ACTH t115 t .& ow t .称. 胰腺。一细胞胰岛素分泌抑制胰岛素甚 肾上腺髓质正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t 肾上腺皮质皮质醇分泌增加皮质醇t 肝脏糖原分解增加,糖原合成减少,糖异生增强葡萄糖t 脂酸a-氧化增加,酮体生成增加酮体t 肌肉糖原分解增加乳酸t 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葡萄糖t 蛋白质分解增加氨基酸t 脂酸日一氧化增强 脂肪组织脂肪分解增强游离脂酸t 葡萄糖摄取及利用减少甘油t 月旨肪合成减少 二、常量和微量元素缺乏及其代谢紊乱原理 动物体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动物和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在质和量上皆与地壳表层的元素组成十分相似。本世纪初地球化学家发现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平均含量)曲线,与人血液相应元素的丰度曲线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而且发现,不同地质环境中的人群,在健康状况、疾病发生方面都有明显的地域性,许多地方性疾病似与所在地区元素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存在于地壳表层的90余种元素均可在人和动物组织中找到。目前根据元素在体内的含量,一般将其划分为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两类。 (一)体内矿物元素的组成、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1矿物质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与含量:矿物质对各组织器官有着不同的亲和性,而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