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资料整理.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0356824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资料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免疫学资料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免疫学资料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免疫学资料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免疫学资料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资料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资料整理.doc(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区分)自身成分和异己物质,产生一系列特定的应答过程,最后排除异物,对自身组织形成耐受,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的“中心法则”:识别自己与非己一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及表现功能正常表现(有利)异常表现(有害)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超敏反应,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细胞癌变,破坏病毒感染细胞肿瘤或持续性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的两道防线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又称非特异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

2、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其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广,不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反应迅速。 包括:a.屏障结构:完整的皮肤、黏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b.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c.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酶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个体出生后在环境中受抗原刺激下,后天产生的,针对特定抗原,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反应缓慢。 表现方式: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T、B细胞、抗体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比较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获得形式固有性(或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获得性免疫需接触抗原发挥作用时相早期、快速(数分钟4天)45

3、天发挥效应免疫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由于细胞发育中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免疫记忆无有,产生记忆细胞举例抑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吞噬细胞,NK细胞,NK T细胞T胞(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等)B细胞(体液免疫抗体)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等)组成。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或称初级(一级)免疫器官,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

4、熟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鸟类的腔上囊(法氏囊)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一 骨髓 骨髓(bone marrow,BM)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骨髓的功能1.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在骨髓中产生的各种淋巴细胞的祖细胞及前体细胞,一部分随血流进入胸腺,发育为成熟T细胞;另一部分则在骨髓内继续分化为成熟B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成熟的B细胞和NK细胞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3.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在脾脏和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所发生的再次免疫应答,其抗体产生速度快,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

5、在骨髓所发生的再次免疫应答,则持久地产生大量抗体,成为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因此,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二.胸腺 胸腺(thymus)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一) 胸腺的结构1. 皮质皮质区:85%90%的细胞为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并有胸腺上皮细胞(TEC)、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等深皮质区:主要为体积较小的胸腺皮质细胞2. 髓质髓质内含有大量胸腺上皮细胞和疏散分布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单核/巨噬细胞(macrophage)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二)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胸腺实质主要由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

6、胞(TSC)组成。前者绝大多数为处于 不同分化阶段的未成熟T细胞;后者以胸腺上皮细胞为主,还包括巨噬细胞、DC及成纤维细胞等。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最重要的组分,这些细胞以两种方式参与胸腺细胞的分化。1. 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胸腺上皮细胞分泌的胸腺肽类分子包括胸腺素、胸腺肽和胸腺生成素等,具有促进胸腺细胞增殖、分化和发育等功能。2. 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三)胸腺的功能1.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2. 免疫调节(产生胸腺激素)3.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或称次级(二级)淋巴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

7、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一 淋巴结(lymph node)(一) 淋巴结的结构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1. 皮质区A.浅皮质区:靠近被膜下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在该区内,大量B细胞与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聚集并形成初级淋巴滤泡(primary lymphoid follicle),或称淋巴小结,主要含静止的初始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淋巴滤泡内出现生发中心(GC),称为次级淋巴滤泡,内含大量增殖分化的B淋巴母细胞,后者可向内转移至淋巴结中心部髓质,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B

8、.浅皮质区与髓质之间的深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副皮质区有高内皮微静脉(HEV)。2.髓质区 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组成。(二) 淋巴结的功能1.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2.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淋巴结是针对淋巴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3.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 过滤作用和清除异物二脾(spleen)(一)脾的结构1.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构成。 中央动脉周围有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称为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主要由密集的T细胞构成,也含有少量的DC及巨噬细胞,为T细胞区。在PALS的旁侧有淋巴小结,又称脾小结,为B细胞区,内含大量B细胞及少量巨

9、噬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 白髓与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为边缘区,内含T细胞、B细胞和较多的巨噬细胞。 边缘窦是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2.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构成 脾索为索条状组织,主要含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DC。 脾索之间为脾血窦,其内充满血液。 脾索和脾血窦中的巨噬细胞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异物,并具有抗原提呈作用。(二) 脾的功能1.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2.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脾是机体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脾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3.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等。4. 过滤作用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亦称黏膜免

10、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组织下散在的无被膜组织,可分为两种类型: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淋巴组织和弥散的黏膜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1. 参与黏膜局部免疫2. 产生分泌性Ig A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一概念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二淋巴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通过淋巴再循环:1. 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2. 淋巴组织可不断地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得到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

11、的免疫功能3. 带有各种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细胞和B细胞,增加了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4. 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章 抗原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一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2.抗原性(antigenicity),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又称完

12、全抗原,即通常所称的抗原,如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 单独存在时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如多糖、类脂、某些药物等。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同时具备抗原性,即均属完全抗原。 半抗原+载体完全抗原 (载体:与半抗原结合后使其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tolerogen)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一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的免疫细胞接触过。 异物即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13、 抗原的来源:1.异种物质;2.同种异体物质(ABO血型抗原、白细胞表面组织相容性抗原);3.自身组织:a.修饰或改变 b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二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1.抗原表位的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一个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2.抗原表位的类型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顺序表位和构

14、象表位。前者是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多存在于抗原分子内部,又称为线性表位;后者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又称为非线性表位。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识别表位受体TCRBCRMHC分子参与必需无需表位性质主要是线性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表位大小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517个氨基酸,或57个单糖、核苷酸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特点与蛋白质分子结构及肽段位置无关具有构象依赖性3. 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 4.表位-载体作用在人工抗原中,表位(半抗原)为简单的有机化学分子,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可诱导出抗半抗原抗体。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中的抗原表位给CD4+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这样载体就可把特异T细胞和B细胞连接起来(T-B桥联),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在天然抗原中,常同时存在T细胞及B细胞表位,因此,可同时活化T细胞和B细胞。5.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一种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具有相同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