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0351965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1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以老师讲解为主,不甚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背景等等,都可以讲出许多内容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而是不少学生坦言爱听老师“侃”,等老师“知人论世”结束就不甚感爱好了。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爱文言文本身,他们喜爱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变更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老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我把这节课的诵读设计为四步:第一遍诵读:听录音,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2、(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探讨。其次遍诵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说说喜爱的理由。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遍诵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快乐、苦痛、哀痛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索,第一段中,作者快乐的因素有哪些?其次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悲?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沟通,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3、实行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觉,很多过去须要讲解的学问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缘由没有绽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假如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胜利的文言课。兰亭集序的教学反思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貌似简洁,事实上要想达到深刻的理解,并非易事。这篇文章要求背诵,学生尽然了背了几节早读课还没有背娴熟。学生反映,总是记住了上句,遗忘了下句,对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理解得都不是清楚,特殊是第三、段,在背诵方面难度太大。这个现象立即引起了我的留意,我立即又去

4、调查了另一个班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是如此,文章不理解,脉络不清楚,即使是看了翻译,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王荣生教授曾经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句话:学生不喜爱的,使他喜爱。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也就是说,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爱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于是,在粗略地了解了学情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首先,原安排先介绍背景和作者,特殊是作者,我特地到世说新语中查找了关于王羲之的记录,例如东床快婿的典故、假寐的典故等等。这些资料并非完全没有用处,至少可以培育学生的语文爱好。但对一节时间有限的

5、语文课来说,这些内容显得枝蔓,没有针对性。因为学生的难点在读不懂文章,而不是学习爱好的问题。即使支配了这个环节,学生依旧读不懂,因为这些资料对理解文章并没有干脆的帮助。其次,对于文章的前两段来讲,学生在理解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不肯定能“读好”,不肯定能读出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便设计了一个“用双音节词概括内容”的环节,并抓住“环境”这个点,细读文本,比如“修竹”这个意象,学生往往会忽视。对于这个意象,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了项脊轩志里的“有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并且补充了苏轼的几句诗,然后指出“修竹”示意了参与宴会的人都是高人雅士。当然,前两段学生不存在太多的理解性障碍,所以用很少的时间带过去了。再

6、次,我原本还设计了“写作结构”的拓展内容,即补充律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接着来分析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的结构,进而指导学生在写作方面也要留意“起承转合”的结构。这部分的内容我自己认为很有创意,也很重要,但偏离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只能忍痛割爱,将其放到其他课堂中点拨。将这些内容都删减了之后,我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重点支配了两个教学环节,即重点品读第三段和重点品读第四段,而采纳的方法就是“比较阅读”。这两个环节的创意就是,用自己改编的文章与原文进行对比,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脉络,体会作者的专心用意。假如是单纯地指导学生正面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与逻辑,学生定会感觉味同嚼蜡,因为原文本身就晦涩难懂。此时有了一个

7、比较对象,而用来比较的文章是老师的“下水文”,学生的比较爱好便会激发。果真,上课时,学生饶有兴味地品读文章,不仅品读王羲之的原文,也品读我写的两段比较拙劣的话。经过比较,学生感知了王羲之的原文的特殊之处:不仅有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充溢了“正能量”,充溢了对生命的礼赞,还有对自我价值的确定!这两个环节的内容也来源于对文本的细读。我有一个习惯,每讲一篇课文,我就会提前写一篇文本解读类的文章,在讲兰亭集序之前,我便写成了从生命之感到价值之思读的文章。在我看来,假如文章只有前三段,那么立意也没什么稀奇的,无非就是感慨生命消逝,感叹人生短暂,这种主旨的文章太多了。作者的深刻之处在于第四段实现了“逆转”,从

8、悲观的感叹变为主动的建构,建构某种价值坐标。但这个“逆转”不是太明显,作者甚至有点“模糊其辞”,除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指向比较明确外,其他句子都没有明确表达。这就须要我们去细致品读甚至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例如“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两句话,只有先弄清晰主谓宾的详细所指,然后经过辨析,即要去探究“嗟悼”和“喻”的对象原委是什么,去探究“后之视今”的看法与“今之视昔”的看法有何区分,才能明白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这其实就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思路。作为一节常态课,我对此的追求就是:洗尽铅华,素面朝天。不设置花里胡哨的环节,尽量削减多媒体的应用,而是带领学生直面文本,沉醉到语言文字中,品读文章之妙处,感悟作者之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