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0337892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诗词六首 课文全解1、关雎: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的苦与乐。2、蒹葭: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3、黄鹤楼:本诗抒发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4、钱塘湖春行:这首诗通过湖水、云脚、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热爱之情。5、相见欢: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6、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借“出猎”抒发了整理保卫

2、边疆打击敌人的报国热情。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红字注音。雎鸠(j ji)窈窕(yo tio) 颢(ho)裘(qi)荇(xng)寤寐(wmi) 蒹葭(jin ji) 芼(mo)萋(q) 跻(j) 溯洄(shu) 好逑(ho qi)晞(x) 湄(mi)2、形近字蒹(jin)蒹葭溯(s)上溯 坻(ch)水坻萋(q)萋萋谦(qin)谦虚朔(shu)朔气 抵(d)抵挡 凄(q)凄凉多音字(c)参差 (cn)参差(t)提醒 (q)骑马差(ch)差不多参(cn)参加提 骑(chi)出差 (shn)人参 (d)提防 (j)铁骑(ch)差别3、词语解释【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洲 】水中的陆地。【君

3、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逑 】配偶。【 流 】寻求,择取。【 悠 】思念。【 辗 】转动。【 乐 】使快乐。【蒹葭】蒹,获;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溯洄】逆流而上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 游 】流,指直游的水道。【 湄 】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 】登,上升。【采采】茂盛的样子。【 右 】弯曲。【 初 】刚刚开始。【乱花】指色彩缤纷的花朵。【 迷 】使迷乱。【 才 】刚刚。【行 不 足】游玩不够。【 锁 】锁住,笼罩。【一番】一种。【 聊 】聊且,姑且。【 骑 】一人一马称一骑。【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胸胆尚开

4、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会 】定将。【空余】只剩下,只留下。【悠悠】闲静的样子。【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盛的样子。4、文学常识(1) 黄鹤楼整理_,_(朝)诗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是,。(2) 钱塘湖春行整理是_,号_居士。(3)江城子.密州出猎整理_,号_居士,为_之一。(4)_,_,_,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5)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_,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_。(6)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_。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_。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

5、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7)蒹葭: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_。【参考答案】(1)崔颢唐黄鹤楼岳阳楼鹳鹊楼滕王阁(2)白居易香山(3)苏轼东坡唐宋八大家(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二、课文学习关雎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

6、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诗经写法主要为“赋、比、兴”三种,三者的区别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经集传)“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2、题目解说关雎在诗经中位于卷首,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

7、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他篇章也是如此。3、 整体感知(1) 文章结构图 好逑 雎鸠 求之 窈窕淑女 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感情荇菜(起兴)友之 乐之 (2)诗词赏析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第二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

8、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

9、的风格。4、诗文翻译对对双双的鱼鹰水鸟,在那沙洲上呱呱啼叫。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多情小伙要和她相好。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顺流水漂浮左右摇摆。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醒来梦中都向她求爱。向她求爱得不到回应,日夜想念她坐卧不宁。相思情长啊夜也长啊,害得人好苦睡如翻饼。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两手不停地左右采摘。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弹琴鼓瑟好让她喜爱。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两手不停地左右拉扯。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敲钟打鼓好让她快乐。 蒹葭 1、 题目解说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

10、很大的差别。2、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图 苍苍 宛在水中央蒹葭 凄凄起兴 伊人宛在水中坻爱悦 采采 宛在水中沚(2)诗词赏析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

11、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

12、,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3、诗文翻译深秋的芦苇啊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变成霜。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水的另一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啊阻碍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水中央。深秋的芦苇一片片啊,清晨的白露啊没晒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啊阻碍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沙洲间。深秋的芦苇啊花灿灿,清晨的白露啊没全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

13、在隔水的那一岸。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啊阻碍又绕弯。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小岛间。 黄鹤楼 1、 整理简介崔颢(?754)唐诗人。汴州(现在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倾服。有崔颢诗集。2、题目解说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混然天成的浩歌,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3、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图起 用典引出黄鹤楼承 感慨仙人已去转 描写登楼所见合 抒发思乡之情(2)诗词赏析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颇有影响。李白所做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两诗都明显地摹学此诗。其鹦鹉洲诗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据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辛文房唐才子传)历代论诗者对此诗交口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