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336812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丁老师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以疑导入,以读为本,让学生带着疑问读书,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悟情、动情、入情,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一、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1.营造氛围,敢于提出质疑开课,丁老师努力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参与的机会,

2、学生也能在愉悦的氛围下有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创设发出一种轻松平和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大胆提出疑问、勇于在课堂上质疑。例如:开课,丁老师问:“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在读书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请大家提出来,提出的问题呢,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学生在迅速浏览课文后,踊跃提问。2.多方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质疑 这节课中,在丁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发问。例如:“作者为什么吃惊呢?”“这种境界究竟指的是什么?”“变化是有的,这里的美丽并没有改变。这里的美丽指的是什么?”“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为什么这样说了?”“为什么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

3、梦?”“为什么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生能够从题目提出质疑、抓住关键句子提问、从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质疑;结合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等。质疑是学生阅读学习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美好生活的起点。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我们看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而且个性飞扬。二、创设“乐于表达”的情境1.入境,表达“美” 丁老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将词句融入多媒体课件中,让文本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相互辉映的动态世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适时引导:“通过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仿佛想到什么?”学生通过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

4、,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情境,描绘出这样一幅美景,人们每天沐浴在这花的海洋中,从而感悟词句中洋溢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境。2.入情,抒发“情”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治安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丁老师在教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部分时,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民族的奇特?可以圈点、标画、批注。然后和同桌交流。接着,学生读后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加强读的训练,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努力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起来,紧扣“家家户

5、户”、“任何”、“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谈谈读后的感受。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在看完德国街道的美景后,丁老师这样引导:请同学们用你的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种情境当中来,试着读读。你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哪位同学把这种美的享受带给我们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丁老师相机评价:请全班同学边听她读,边看她的表情。这就叫投入地读书。她读得有感情,我们听得有味道。丁老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除按摩作者文章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德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那份境界。当学生没能很好的理解

6、、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没有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时,丁老师利用多媒体再现画面,利用自己亲自范读,结合言语情境,激情渲染,调拨情感之弦,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情感相融合,真切地感受到德国街道的美、德国人心灵的美,使文本、教师、学生三位一体,达到情感上的共振。最后,通过熟读成诵,引读梳理,回归整体。丁老师引导学生“入情”,把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抒发感情。3.入理,谈论“理”作品中的“理”,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中,学生质疑:这里的梦指的什么?丁老师引导:一般来说“梦”指的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心态、一种希望、一种寄托。季羡林先生在看了德国之后,他的希望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学生1:季先生祈盼我们国家这样就好了。学生2:我们中国也能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通过文中的例子,丁老师引导学生小中见大,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得出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表达自己的见解。总之,丁老师这节课教学,通过师生间“平等对话”,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把握情感脉搏,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情为线”,引着学生随作者走进德国“花的世界”,真正的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课堂,感受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