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化学总复习 考点9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033618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化学总复习 考点9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化学总复习 考点9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化学总复习 考点9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化学总复习 考点9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化学总复习 考点9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化学总复习 考点9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化学总复习 考点9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化学总复习 考点9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1.(2010四川高考T66分)节能减排对发经济、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A.利用太阳能制氢 B.关停小火电企业C.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D.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命题立意】本题以化学与环境保护为考查对象,主要考查节能减排对经济、环境的影响。【思路点拨】减少CO2的排放是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只要题中选项能减少或不产生CO2即可达到目的。【规范解答】选D。A项,利用太阳能制氢,实质是使水分解来制氢,不会产生CO2,所以A可减少CO2的排放。B项,小火电企业利用的是煤发电,故关停小火电企业可减少CO2的排放。

2、C项,灯利用的是煤发电,故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可减少CO2的排放。D项, 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只是提高了煤的燃烧效率,仍然会产生CO2,故D不能减少CO2的排放,故D正确。2.(2010重庆高考T66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议题,下列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是A.用纯碱制玻璃 B.用煤炭作燃料C.用铁矿石炼铁 D.用氨制碳酸铵【命题立意】本题以化学与环境保护为考查对象,主要考查温室效应、低碳经济问题。【思路点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其中温室气体(主要是CO2)的排放是一项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该题与化学知识相结合,只要反应中涉及到CO

3、2的生成就会产生温室效应。【规范解答】选D。A项反应为:Na2CO3+SiO2Na2SiO3+CO2; B项反应为:C+O2CO2;C项反应为:3CO+Fe2O3=2Fe+3CO2 ;D项反应为:2NH3+CO2+H2O=(NH4)2CO3;通过以上反应可看出A、B、C三反应均为产生CO2,只有D是消耗CO2的,故D正确。3(2010上海高考T1 2分)下列做法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A减少食物加工过程 B注意节约用电C尽量购买本地的、当季的食物 D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命题立意】此题考查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思路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低碳”的含义: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排放,气候异常

4、表现的越来越显著,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在生产生活中要尽可能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规范解答】选D。低碳生活的核心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食物加工过程,可减少能源的消耗,也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A项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目前电力的主要来源是火电,节约用电能,可减少煤炭的燃烧,也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B项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本地食物能减少运输消耗、当季食物能减少贮存的能量消耗,C项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薪柴为燃料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故选D。4(2010上海高考T214分)甲、乙两烧杯中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相同pH的氨水和NaOH溶液,各加入10mL 0.1

5、molL-1 AlCl3溶液,两烧杯中都有沉淀生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中沉淀一定比乙中的多 B甲中沉淀可能比乙中的多C甲中沉淀一定比乙中的少 D甲中和乙中的沉淀可能一样多【命题立意】此题考查了铝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思路点拨】解答此题时,注意两点:(1)相同体积、相同pH的氨水和NaOH溶液,n(NH3H2O)n (NaOH)。(2)对AlCl3溶液来讲,NaOH溶液是否过量。(3)氢氧化铝可溶于NaOH溶液。【规范解答】选B、D。氢氧化铝能溶于氢氧化钠但不溶于氨水,故加入AlCl3溶液时,两烧杯中生成的都是氢氧化铝沉淀;相同体积、相同pH的两溶液中,n(NH3H2O)n (

6、NaOH),当两者均不足量时,生成的沉淀一样多;氨水过量,氢氧化钠不足量时,生成的沉淀氨水多;氨水过量,氢氧化钠恰好时,生成的沉淀一样多;氨水和氢氧化钠都过量时,生成的沉淀氨水多;可知B、D正确。【类题拓展】AlCl3溶液和NaOH溶液互滴时,反应发生的顺序:(1)将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AlCl3溶液中AlCl3+3NaOH=Al(OH)3+3NaCl Al(OH)3+NaOH= NaAlO2+2H2O(2)将AlCl3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溶液中AlCl3+4NaOH= NaAlO2+3NaCl+2H2OAlCl3+ 3NaAlO2+ 6H2O = 4Al(OH)35.(2010全国卷IT

7、7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B将SO2通入溶液可生成沉淀C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D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命题立意】本题以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考查对象,体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主要考查碱金属,氯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等知识点。【思路点拨】在碱金属元素中,金属越活泼,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越复杂,种类越多,Li的氧化产物只有一种Li2O;在复分解反应中,一般情况下只能用较强的酸制较弱的酸;化学反应能否发生除了与反应物本身有关外还与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有关。【规范解答】选C。A项,因为Li在空气中燃烧只能

8、生成Li2O,故A错误;B项,由于酸性:HClH2SO3H2CO3所以通入后无BaSO3沉淀,故B错误;C项,酸性:H2CO3HClO,反应为:CO2+H20+Ca(ClO)2=CaCO3+2HClO,所以C项正确;D项,溶液中该反应难以发生,先是:2NH3+2H2O+CuSO4=Cu(OH)2+(NH4)2SO4,接着Cu(OH)2CuO+H20,在溶液中NH3不能将CuO还原为Cu,要还原必须是干燥的固态,所以D错误。【类题拓展】可采用“点、线、网”三步复习模式(1)点:中学化学内容中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都是重要的知识点。在复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抓住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9、通过对具体物质的分析,归纳出了“位构性”的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学习规律,(2)线:把单质、化合物各点有机联系起来便形成线。“线”的形成有两种思路,一是以物质分类为主线,掌握代表性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和对应水化物、盐的通性和特性。二是以单质和化合物中元素的价态变化分析为主线,掌握它们的氧化还原性质及规律。如常见的四种非金属元素(Cl、S、N、C)的价态变化线如下所示:绘出价态变化线后,为掌握物质相互转化提供了方便,也可使我们更深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由点串线,使知识条理化,培养学生辐射思维能力,有利于强化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答物质递变规律的有关问题。(3)网:当对

10、课本知识弄懂吃透后,要构建知识网络、知识体系,这时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整个中学阶段所学知识融合贯通。6.(2010全国卷T2815分)A、B、C、D、E、F、G、H、和I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气体,它们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具有如下性质: A、B、E、F、G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I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D、H不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色; A和H相遇产生白色烟雾 B和E都能使红溶液褪色 将红热的铜丝放入装有B的瓶中,瓶内充满棕黄色的烟 将点燃的镁条放入装有F的瓶中,镁条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瓶内壁附着黑色颗粒; C和D相遇生成红棕色气体; G在D中燃烧可以产生E和H2O 将B

11、和H 在瓶中混合后于亮处放置几分钟,瓶内壁出现油状滴并产生A。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式是 ,中烟雾的化学式是 ;(2)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C的化学式是 ,D的化学式是 ;(5)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 H的化学式是 。【命题立意】本题以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考查对象,主要考查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常见气体的化学性质。【思路点拨】根据题干中所给逐一进行推导,在推导时,要抓好物质的特性(如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NH3),根据石蕊试纸的变色情况分清气体的酸碱性;与此同时还需注意思维的严谨性,要环环相扣。【规范解答】由可知A、B、

12、E、F、G气体的水溶液显酸性,I显碱性是NH3,C、D、H显中性;由可知A是HCl,白色烟雾是NH4Cl;由可知B、E为Cl2或SO2;由可知B为Cl2,进而确定E为SO2;由可知F为CO2;由可知C、D为NO或O2;由可知D为O2,进而确定C为NO,G为H2S;由可知H为CH4。推出了各种气体,下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答案】(1)HCl NH4Cl (2)Cu+Cl2CuCl2 (3)2Mg+ CO2 2MgO+ C(4)NO O2 (5)2H2S+ 3O22H2O+ 2SO2 (6)CH47(2010上海高考T248分)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许CCl4后滴加氯水,CCl4层变成紫

13、色。如果继续向试管中滴加氯水,振荡,CCl4层会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完成下列填空:(1)写出并配平CCl4层由紫色变成无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系数是1,不用填写):(2)整个过程中的还原剂是 。(3)把KI换成KBr,则CCl4层变为_ _色:继续滴加氯水,CCl4层的颜色没有变化。Cl2、HIO3、HBrO3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4)加碘盐中含碘量为20mg50mgkg。制取加碘盐(含KIO3的食盐)1000kg,若用KI与Cl2反应制KIO3,至少需要消耗Cl2 L(标准状况,保留2位小数)。【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强弱的判断、化学计算知识

14、。【思路点拨】任何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应遵守电荷和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即反应前后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必须相等;原子守恒(或称质量守恒),也就是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个数相等;得失电子守恒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数一定等于得电子数,即得失电子数目保持守恒。【规范解答】开始滴加少许氯水时,Cl2将KI中的I-氧化成碘单质;CCl4层变紫色后,再滴加氯水时,Cl2将碘单质进一步氧化成碘酸。(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分析反应中的化合价变化,I元素的化合价从0+5,升高5价,Cl元素的化合价从0-1,降低1价,综合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可配平出:I2+5Cl2+6H2O2HIO3+10HCl;(2)分析整个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都是I元素,还原剂为:KI和I2;(3)KI换成KBr时,得到的是溴单质,则其在CCl4中呈红棕色;继续滴加氯水时,颜色不变,可知氯水不能将溴单质氧化成HBrO3,故其氧化性强弱顺序为:HBrO3Cl2HIO3;(4)综合写出反应方程式:KI+3Cl2+3H2O=KIO3+6HCl,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按最小值计算时,1000kg加碘食盐中含碘20g,根据质量守恒,可知:换算成碘酸钾的质量为:33.70g,物质的量为:0.16mol,则需要消耗Cl2的体积为:(20g/127g.mol-1)322.4L/mol=10.58L。【答案】(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