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案例.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323708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滕王阁序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滕王阁序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滕王阁序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序案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滕王阁序教学案例【案例背景】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但用典多,文辞简奥的特点又往往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这些工作在学生课前预习中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强调。考虑到学生在下面查资料的积极性不高,直接给出预习题目。 学习中,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文意的理解重点放在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实词的理解,利用句式特点加以体会。 深

2、入探究的问题放在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案例题旨】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是被动式接受和机械式记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在“对话式”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不受教师预设问题和固有概念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古代散文教学一直是语

3、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学生自主解决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对话式交流和探讨是本案例思考的核心问题。 【案例过程】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整理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历史典故。 3、了解有关滕王阁的历史传说,丰富文化知识。 4、回顾“序”的文体知识,将兰亭集序温习一遍。 5、试着梳理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联系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兴悲之由并将这种情感的变化和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情感的变化进行比较。 5找出文中写景或抒情深深打动你的句子进行分析。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等着老师来教学,来给他

4、一个模板式的记忆内容。而是在不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前提下自主地和文本对话。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为后面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打下基础。这一步相当重要。 二、作者和解题: 请学生介绍王勃的生平事迹,教师明确: 1、王勃14岁应举及第,受朝散郎。为沛王侍读时因撰写檄英王鸡而被逐。入蜀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2、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3、解题: (1)王勃和滕王阁序: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

5、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

6、不加点,满座大惊。” (2)序:序的概念和种类 (3)四大名楼: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范文正公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它们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学生展示课前所学,进行学生之间的对话,另外学生的预习成果得到认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第一环节: 朗读:第一次朗读听学生读,正字音,明句读。 第二次朗读要求体会音韵美。 第三次朗读注意体会意境

7、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点明文体特点及文章运用的变化多端的句式。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这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也是学生和文本的浅层次感性对话。在朗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对文章有一个朦胧的感性认识,尽管学生现在还说不出来文章好在何处,但通过前面作者写此文具体过程的介绍和自己的朗读,有了“千古美文”的感觉,并且心中有了对文章的浓烈的喜爱之情,对王勃的才学有了钦佩之情。这样后面深入文章内容的探讨才是真正的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而不是老师的一味灌输。 四、第二环节:理清思路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

8、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说明:此步骤重在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前提下,让学生试着理清文章的思路。这实际上是缘着作者的文字追踪作者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的思路也是决定作者为文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篇文章能否脱颖而出,能否成为传诵千古的奇文、妙文,也

9、要看它是否有不落窠臼的框架结构。行文思路可以说是文章的框架,是一座高楼的外在的结构支架。坟头一样的丘陵是无法突现出高楼峻阁的轩昂气势的。所以作者胸中有丘壑、有山川、有高原,还需与之相应的地基在。 五、第三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胜地、胜友、胜景及作者情感的变化。自由讨论: 1、作者笔下的山川楼阁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写了怎样的宴会盛况? 3、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这一步骤重在给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六、第四

10、环节:布置作业 课下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或抒情的句子加以分析,另外由本篇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联系其他的写水天相接景象的句子进行比较性鉴。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对话式课堂”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老师的题目指引下有明确的方向,能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切实有效地进行。这为学生实现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凝听者和参与者。这营造了平等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了非常有创造性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应当

11、是课堂的一个师生的深层次对话,也是学生真正积极思考问题的一个体现。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比教师在那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那意兴阑珊地听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要更为深入和通透。 第三,课堂和课后强调学生动笔。动笔的过程是自我梳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深层次对话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学生将学习化做一个自觉的理性的过程。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前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如何解决真正的“对话式”交流和可能出现的放鸭式现象之间的矛盾还是一个摸索中的问题。老师稍为急躁些或学生稍为懒散些都有可能功亏一篑。 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切实有效地行动起来。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