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块终结测评.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31611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模块终结测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模块终结测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模块终结测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模块终结测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模块终结测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模块终结测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模块终结测评.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模块终结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公羊传和穀梁传的史学价值由于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春秋的重要性,在春秋流传以后即吸引着许多学者对它研究、评论。在儒家内部,既有着重从记载史事上加以补充、发展的左传,又有着重从解释春秋的文辞和“史义”上加以发挥的公羊传和穀梁传。公羊传和穀梁传解释春秋的用辞和书法,体现出一种准确、凝练的文风。例如,公羊传僖公十六年,对经文“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做了细致的说明。穀梁传庄公七年,对经文“夏,四月辛卯昔,恒星不见”,同样有细致的解释,反映了中国史学史上的好传统。在史实记载上,二

2、传远不及左传丰富,但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公羊传宣公六年,记载晋厉公骄逸暴虐的种种行为,以及“赵穿缘民众不说,起弑灵公,然后迎赵盾而入”的曲折经过;穀梁传僖公九年所谓葵丘之会的盟辞,“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这些都是反映春秋时期社会情况的宝贵史料。其他可与左传相补充的史实还有不少。二传对于史学发展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历史思想产生的影响上。穀梁传主张“著以传著,疑以传疑”,指出历史学家应遵从忠实记载史实的原则,并能够将这一原则贯彻到自己的著作之中。如谴责宋襄公拘守成说,“失民”“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等等,体现了上述忠实于历史的原则。公羊传的历史思想比

3、穀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在汉代,“公羊学”大显于世。魏晋以后虽经一千多年的消沉,至鸦片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而且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公羊学”的产生和两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学史上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秘密,在于公羊传中蕴含着一套独有的政治、历史哲学。公羊传写定于汉初。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公羊传包含着一些可供人们发挥的历史思想:首先,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经中贯穿了“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

4、天下共主”的立场,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则,为战国晚期正在进行的“统一”做舆论的准备,甚至直接成为孔子专为汉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国纲领!其次,公羊传又包含有历史变易观点,人们可以据之推演,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此即著名的“公羊三世说”。更重要的是,其对于三世异辞说的解释包含一个很宝贵的观点:不把春秋242年视为铁板一块、凝固不变,而看作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总括来说,公羊传的历史哲学具有政治性、变易性两大特点,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多见。到了西汉和晚清这种正在酝酿制度变革的时期,有远见、有魄力的思想家,便可依据这份思想资料加以发挥、改造和创造,掀起学术上的波澜,演出政治上的活剧。(节选自陈其泰

5、的公羊传和穀梁传的史学价值)1下列有关对春秋研究、评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为儒家的经典,春秋在流传之后就有许多学者对它进行研究、评论、补充、解释,也出现了众多的研究著作,如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等。B左传主要是从史事的记载上对春秋加以补充、发展,而公羊传和穀梁传主要是从文辞和“史义”上对春秋加以客观如实的注解。C公羊传僖公十六年对春秋中“陨石”一段的说明,以及穀梁传庄公七年对春秋中“恒星”一段的解说,体现出一种准确、凝练的文风。D在史料记载的丰富性上,公羊传和穀梁传远远不及左传,但有些宝贵的史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6、一项是(3分)()A穀梁传对历史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要求史学家应遵循忠实历史的原则。这一原则在穀梁传的实际写作中也有很好的体现。B“公羊学”之所以在汉代和晚清两次盛行,在思想史、史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主要是因为公羊传中蕴含着一套独有的政治、历史哲学。C公羊传所宣扬的“天下共主”的思想,为战国末期中国的统一做了舆论准备,也是公羊传专为汉代天子制定的治国纲领。D公羊传中包含着历史变易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它不把春秋看作固定不变的一段历史,而是认为按一定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羊传中所记载的“赵穿弑灵公”的曲折经过,以及穀梁

7、传中所记载的“葵丘之会的盟辞”,这两处史料在左传中可能没有记载。B公羊传和穀梁传对于史学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史义”上,也就是对历史思想的影响上,特别是公羊传影响更为深远。C公羊传之所以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和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因为它所倡导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D由于公羊传的历史哲学具有政治性、变易性两大特点,因此在将来某个酝酿变革的时期,公羊传有可能会再次兴起。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

8、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

9、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屠狗为事 为事:为职业B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C暴师霸上 暴师:使军队暴露D问其遗老 遗老:前朝的旧臣民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10、的一项是(3分)()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11、,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B课文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

12、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5分)(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宴散白居易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将何迎睡兴,临卧举残杯。8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5分)9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_,_”,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2)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

13、前所唱的脍炙人口的歌词是:“_,_!”(3)鸿门宴中樊哙说的形容做事不能因小失大的名句是“_,_”。三、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梁启超独到的教育思想梁启超不仅是教育家,同时也是教育思想家。他对教育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梁启超在多篇文章中阐述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法和原则,为发展教育事业出谋划策。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教育当定宗旨,文章指出,文明人办事有宗旨,所以文明之国才有教育制度,不仅如此,办教育必须有宗旨。梁启超的教育宗旨立足于现代,着眼于中国的富强和国民的思想进步。按照一般人的观念,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梁启超明确指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教育中国人做现代人,首先是要做新式的国民。梁启超说,过去的国民最容易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现在恶政治压在人民身上,国民必须学会政治生活,推翻恶政治,才能生存。梁启超认为今日教育最重要的是养成青年的政治意识、政治习惯和政治判断能力,他指出教育家的责任首先是教学生学会政治生活,其次才是讲授知识。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古板、枯燥,梁启超早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一文中,就批评中国古代教学方法之无理:“未尝识字,而即授之以经。未尝辨训,未尝造句,而即强之为文。”更有甚者,先生不仅不能循循善诱,反而时常体罚学生,甚至将学生打得头破血流,就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