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汇总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0313694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汇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人教版 新教材图文并茂, 色彩 明丽, 的确是一本让孩子们一看就爱不释手的教科书, 尤其是那一幅幅有着丰富 情景的主题图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主题图的意图主要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 经验出发,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 联系 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 的含义, 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说, 新教材中运用主题图可谓一大创 新,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然而,主题图 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

2、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好 好理解主题图的真谛, 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比如有的教师 把主题图的功能价值仅仅简单地定位为为情境创设服务, 只起到“敲门砖”的作 用, 又如没有把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真正联系起来, 学生仅仅是在开头几分钟的情 境中学习数学, 剩余的三十多分钟还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 也就是 说主题图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 验, 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 基于以上认识, 我对主题图 的价值和运用方法进行了反思,并在教学中开始了新的尝试和实践。一.主题图的功能价值(一依据主题图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数学课程在实施过

3、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依据主题 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 将地方资源、 校本资源合理整合, 以利于学生自主 探究学习。例如人教版第五册第十四页“生活中的数学”,主题图出示了几种常见的 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 根据这一主题图, 教师可以在新课前一天 给学生交待任务, 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到附近观察、 访问, 看一看哪些地方用到 了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 第二天上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组内汇报、 小组交 流, 感受测量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的设计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 的时间与空间,能全面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二依据主题图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数学

4、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 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 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 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 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 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27页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景图: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

5、动 鞋,付出 200元。售货员找给妈妈 17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就包含了一个加 法问题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和一个减法问题 (应该找 给妈妈多少钱? 。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 题, 从而引入验算的教学。 教师依据主题图创设情境,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与动机, 更重要的是把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 学生在情境中更好了 理解了“验算的意义” 。(三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 别强烈。 实验教材

6、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 了多种多样的机会。实验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 学知识, 等着学生去探索、 发现、 研究。 于是, 读图就成了学生经常进行的活动, 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每个学生独立去读图, 自 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 选择自己的解题方法,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 开放 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如此, 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 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在主题图上找平行四边形,学生 不但找出了图中提示的角, 还找到了楼梯、 过道、 球网上等等许多地方隐

7、蔽的平 行四边形。 在寻找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 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也有了初步认识。 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充分显示出学生喜欢 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钻研的愿望和能力。(四依据主题图创造学生交流合作的时机。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不再被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了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 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 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式。教材的主题图多处呈现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如在探索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时,按照主题图 的提示, 利用 1米长的绳子

8、和各种测量工具, 学生积极活动起来。 有的把绳子拉 直, 有的拉米尺, 有的用 20厘米长的尺子一下一下地认真测量。 绳子稍有不直, 直尺稍有衔接不好,就有“拉直、拉直”“放好、放好”的提醒声。测量后大家 一起计算, 得出了“1米 =100厘米”的正确结论。 再如, 在总结 100以内的加减 法计算法则后, 教材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法则的模式, 而出示了小组合作、 自主 发现的情景, 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好的提示和建议。 直接给出法则往往使教师的教 和学生的学缺乏创造性,而按新教材所示去做,学生乐学、爱学,而且很容易地 记住了法则,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五结合“主题图”渗透思想教育。“主题图”教学不

9、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 察、 探究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这一特点。 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 介绍 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 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 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 教育。再如教学“第几”中的排队购票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除了引 导学生看图, 通过说图意和填数, 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 “第几” 外, 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 文明守纪的教育, 使学生明白自 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 一任务,再好的教学

10、也是不完整的。二.主题图的有效运用(一切实把握主题图含义,有效组织主题活动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 解, 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 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因此, 深入地钻研主题图, 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 只有 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 你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 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 提出 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现在有不少教师课前并不好好思考主题图的用意,不管“主题图”实际情 况怎样,上课一开始,总是指着主题图提那些漫无边际非数学的问题:“认真观 察,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还能提什么问题?

11、”等等。让 学生在云里雾里探索一翻后, 仍无法引入正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堂好课是由 一串好问题构建而成的。教师只有对“主题图”作了认真分析,再根据班级学生 的不同情况, 提出有针对性、 启发性的问题, 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进入到课 堂学习中来。(二 优化主题图,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 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 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然而, “主题图” 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 体来展开和演绎 “

12、主题图” 情境。 如果照本宣科, 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出 解决的办法有:1、给“主题图”编个故事。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 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 于产生积极的情感, 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教材中许 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如教学第5册第11页“吨的认识” ,可以编个“过桥记”的童话故事(课件出示图片 :在一个美丽 的森林里,住着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叔,还有鹿姐姐等动物,有一天这四个动 物来到村边的

13、河岸上,河上有一座桥,旁边立着一块牌子:限重一吨。动物们想 到对岸去,马大叔说:“那我们一起从桥上过去吧! ”鹿姐姐说:“还是一个一个 过去吧! ”大家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我们的小朋友能替它们想想办法吗?结果 我一讲完这个故事, 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 并且很快出来了几种过桥方案, 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吨”的含义。2、静态“主题图”动态化。(1演一演“主题图”情境。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 在教学中, 可依据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 化,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增加实际体验, 切身感受数学的的奇妙 与无处不在。 例如,人教版一年

14、级上册第 58页“用数学”,教材把例题和“做一做”中的习题灵活地贯通在一幅主题画面中, 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 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 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 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教学本课时, 有的教师灵活地运用 了这幅插图, 把它做成课件, 变静态为动态, 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大森 林”的整体情境, 以旅游团到大森林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 再根据 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小鹿和蘑菇图、 小鸭图、 小猴图, 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 问题。 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低年级学生,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从 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

15、小动物的可爱, 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 保护 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2模拟“主题图”现实 。模拟指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 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 如人教 版一年级下册中的实践活动 小小商店 可依据主题图提供的情节, 在教室里先 办一个“小小商店”, 让学生购买喜欢的物品, 结合学生所买物品灵活处理与重 组要解决的知识点。 然后, 每个小组也开一个“小小商店”, 让学生扮演顾客与 售货员,进行模拟演练。学生在回答钱不够怎么办时,思维踊跃,能大胆发表不 同见解 。另外,我认为教师在理解主题图的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区域实 际,学生实际 ,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甚至自创“主题图”。如在“千米 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教师可把“叶镇” 、 “灵山”改为学生 熟悉的地点,这样就会使“千米”这个概念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放学后,还可 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感受一下两者之间的距离,加深印象。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 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 灵活应用,创造开发,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