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七下第45课卜算子课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309125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语文七下第45课卜算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沪教版语文七下第45课卜算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沪教版语文七下第45课卜算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沪教版语文七下第45课卜算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沪教版语文七下第45课卜算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语文七下第45课卜算子课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5 课卜算子 李之仪【自学指导】. 充分感受词作浓郁的民歌风味,平易通俗,明白如话的语言。. 反复朗读,体会词句复叠回环,构思新巧的特点和质朴的情感美。. 正确理解作品表达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课文提示】. 李之仪,宋代词人,苏轼的学生。. 卜算子词牌名,取自宋代黄庭坚“似挟着,卖卜算”;又称百尺楼楚天遥缺月挂疏桐。前、后片各四句,共44 字;前、后片均于第2、4句押韵,用仄声韵。【课文简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词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这首词的上片,描绘抒情女主人公面江而思;下片

2、表现这个女子的内心愿望,即表现她希望爱情天长地久的愿望。全词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语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话;词句复叠回环,构思新巧。上片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一句说“我”,一句说“君”,构成文句的重叠复沓,诗意的相对相映。一住江头,一住江尾,既显示空间距离之远,又蕴含相思感情之长。从中,我们感受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和伤感。三、四句,是从前两句自然引出。江头江尾万里遥隔,只能天天望江水,“日日思君”来,而“不见君”又是非常自然的了。这里的“江水”也许是一种隐晦,不限于山水。“共饮长江水”,女主人公的内心又感到一点安慰。“共饮”一词,反映了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分外深婉含蕴。“日

3、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既写出虽然彼此不相见,但是还能同住长江之滨,能“共饮长江水”;又写出女主人公内心自我安慰的情感。下片以“此水几时休”呼应“长江头”、“长江尾”;“此恨何时已”呼应“思君”句。“只愿”仍紧扣长江水,承“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江水东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表明主观上希望恨之能消失;“何时已”又暗透客观上恨之不休。江水永无休止,自己的相思之恨也永无消止。“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两句,写出相思绵长无尽,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变。如果说,前面的叹息中有女主人公的不满和迁怒的话,“共饮”的安慰已平息了内心的冲动,主

4、人公开始冷静的思考。于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自然而生。恨之无已,正因爱之深挚。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和升华,也是一种理智的反思和顿悟。“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希望爱情地久天长的美好愿望。词的上片韵字是“尾”、“水”,押ei 韵;下片韵字是“已”、“意”,押i韵。开口度有变化,语调上扬,加重了全词结句的抒情语气,表现了山水隔绝而爱情永恒的主题,给人以江水长流情常在的感受。这首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万里阻隔的天然屏障,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相爱与期待的见证。

5、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卜算子质朴优美,真挚可爱。【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辨字组词:休()已()似()体()己()拟(). 卜算子中揭示地理距离遥远、暗寓相思之情悠长的语句有哪些?. 卜算子以什么为抒情线索?.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写出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两句,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直抒胸臆,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愿望?.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通过图书馆或因特网,抄录三首古典爱情诗词。【拓展学习】朗读汉乐府上邪,回答问题。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解释划线的词语。江水为竭()夏雨雪(). 这首诗列举了哪些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 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么多自然现象?.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课外作业】. 完成“学习建议”。.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预习李清照词二首。*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