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检测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305731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检测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检测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检测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检测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检测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市宜中学高中历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检测新人教版必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课前预习知识梳理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社会:(1)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 年左右。距今 年时已相当发达。 (2)农业格局:南 北 。 (3)耕作方式: 。 2商周时期 (1)生产工具;有少量 农具,主要是木制的 和石锄 。 (2)耕作方式:石器锄耕。 (3)生产技术:人们已懂得 , ,用杂草沤制 ,治虫灭害,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作物品种:西周时期,作物种类有粟、稻、 、 、 、 、 等。 (5)影响和地位 使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 。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 。 图文解读

2、 图片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反映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这些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芒刺清晰、颗粒饱满。这一文化遗存有力证明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地区,也印证了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发达。 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古代农业的三个起源中心。各农业文明都有各自的区域特点,甚至中国也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这充分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不同文明形成的影响。相关内容可回忆必修l第5课,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议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10分钟)1概括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并据此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3、。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水利工程春秋战国 和 使用并推广 战国时的 汉朝(1)西汉赵过推广 (2)东汉时推广到 (1)赵过推行 法(2)以一年 熟为主漕渠、 和 魏晋南北 朝 (1)北方旱地的 技术形成(2)南方的水田也采用 技术改进 隋唐江东地区出现 创制 宋元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 制,有些地方 明清 水车 / 图文解读 课文前两目的图片演绎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过程。从石斧、石犁到铁犁犁冠,从牛耕、耧车到翻车、筒车,既反映了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从石器到铁器),又反映了农用动力的变化(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说明了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议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10分

4、钟)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最突出的特点,请指出“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的出现和 的推广。 (2)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即 的确立。 2特点(1)生产模式:以 为单位,男耕女织,具有分散性;(2)生产目的:主要为了满足自家的 需要和 ,具有封闭性。 (3)生产手段: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农业的 作出了贡献,具有落后性。 3作用和影响 (1)积极作用:农民拥有一定的 、 或 ;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并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消极影响:由于经营规模小,加上受封建剥削和沉重的 ,小农

5、经济十分脆弱。 图文解读 本目学思之窗引用了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形象描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模式:拥有土地和房屋,过着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不受封建压迫剥削的自由而充满温情的生活。反映了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议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10分钟)3结合以上所述及本课内容,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前预习 要点精析一、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认识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

6、展的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重视水利的兴修。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2中国古代农业的不足(1)农业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代价太大。为了开垦土地,大量烧荒伐林,大片森林消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2)科技含量低。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新工具新技术

7、的改进使用,但总体看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一点甚至到新中国建立前都很突出。 (3)一直未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商品化程度低。 二、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但二者又有共性,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2区别:联系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有如下的比较: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原

8、始落后,人们通过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相同点。 (3)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由于它经营规模小,故叫小农经济。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糊,从生产规模和生产单位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产,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

9、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是截然不同的。课堂检测 1史料记载:“所有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个体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2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A炭化的谷粒 B原始村落遗址 C规模较大的粮仓 D幼体猪骨3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男耕女

10、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安土重迁的思想 A B C D5观察下图,下列信息正确的有 ( )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农耕经济地域差异明显 农作物的区域差异与政府政策有关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农业文明 A B C D6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请回答: (1)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图三花瓶与月季花 图四 大象与玉如意(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三例。(比如:瑞雪兆丰年)(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