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单元检测九.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0305678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单元检测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单元检测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单元检测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单元检测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单元检测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单元检测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单元检测九.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检测(九)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新学伪经考初刻于1891年秋七月,1894年遭清政府禁毁,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中再刻并进呈光绪皇帝,不久再度遭禁毁。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是西学东渐的开山之作B屡遭禁毁实际影响有限C其“伪经”系指今文经D“新学”之“新”并非新旧,乃是国号之意答案D解析康有为之“新学”之“新”是西汉王莽篡权后改称的国号,故D项正确。2(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康有为在保国会上讲演词中指出:西方“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与儒家经义相合,铒以致强大;而清朝的经济、教育及政治制度不符儒家经义,导致其弱。康有为作出上述论述的主要目的是(

2、)A传播西学 B变革现实C维护儒学 D对抗革命答案B解析康有为指出“西方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与儒家经义相合”,主要目的是为变革现实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3(2019北京西城模拟)“在改革过程中特别需要在现存体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团结大多数人群使改革过程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震动减少到最低程度。”百日维新中与上述原则相抵触的措施有()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A BC D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团结大多数人群,要注意缓解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矛盾激化,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触

3、犯到八旗贵族的利益,引起八旗贵族的强烈反对,故正确;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也触犯到大多数旧军的利益,引起大多数原有旧军的反对,故正确;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推动资本主义与教育文化的发展,但并没有激化大多数人的矛盾,故错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断送了大多数读书人的仕途,因而遭到他们的反对,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4(2019北京顺义模拟)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这段材料可以看出()A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D变法有广泛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

4、“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直达天听”可见如果成功了,将会是一种政通人和的景象,故A项正确。5(2019吉林高二检测)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文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触动了诸多读书人的利益。6(2019广州高二检测)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

5、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顽固势力的反扑 B民族矛盾的尖锐C洋务运动的失败 D民众的盲目排外答案A解析材料中“谈及西学新法者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这些关键信息表明了维新变法已经发生并且失败,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顽固派的破坏,故A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题21分,第8题18分,第9题17分,第10题20分,共76分)7(2019江苏四市调研)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在这百天之

6、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 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康有为

7、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10分)(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7分)(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4分)答案(1)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提高行政效率。(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打击面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3)说明:尽量用第一手材料;孤证不立;全方位搜集材料。解

8、析第(1)问,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意图,改革科举制度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支出。第(2)问,据材料一的信息得出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树敌过多,据材料二的信息得出改革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第(3)问,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与材料二的内容不一致,说明在历史研究中,要全方位地搜集材料,因为孤证不立,要尽量用第一手资料。8. (2019吉林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

9、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梁启超传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

10、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光绪大事汇鉴(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12分)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答出其中二、三点即可)(2)梁启超的认识: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变法要迅速推行。(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

11、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得出改革家威望不足等;第(2)问结合所学,从注重宣传、变法要迅速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评析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9(2019江苏四市高二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

12、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

13、(4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7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6分)答案(1)观念:全民教育。背景: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举措: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作用: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3)关系: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10(2019南京高二检测)改革者是否能化解各种“反动”势力并使之成为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的封建领主虽不复是向农民收取年贡的大领主,却由于年金的折发

14、公债,一变而成为将其新进资本化的财富投资于银行、股票、工业或地产上的大财阀,从而跻身金融寡头之列。甚至在折发公债以前,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约束的基础。加拿大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材料二当时,变法面临的阻力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守旧势力。这些势力主要是现有政治体制的受益者。改革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革。第二,习惯势力。中国深受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这种势力往往对新生事物有一种抵制和抗拒心理,一旦改革触及认定为是权威的、必须遵从的旧制度、旧秩序时他们很容易被动员参与到反对改革的队伍之中。林志友从

15、亨廷顿改革理论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三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对于改革者来说,他们“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他着眼于变革,但又不能变得太彻底,他要求逐步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8分)(2)材料二从哪些维度来划分戊戌变法面临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戊戌变法中打击“习惯势力”的举措。(8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4分)答案(1)特点:政府一面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举例:发放年金或公债补偿;废藩置县,实行国民平等;地税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新式军队等。(2)维度:政治利益;传统思想文化。举措: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兴办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选派学生留学;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等。(3)因素: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或改革者是否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