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029632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检测题 学号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虬枝 qi 秀颀 q 婆挲su 恹恹欲睡ynB、涸辙h 漪郁y 蕈菌 xn 揠苗助长yn C、禀赋 bn 淅沥 x 绰号chu 惴惴不安zu D、穷匮 ku 哽咽y 惩罚 chng 锲而不舍qi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每当遥想过去,我就会浮想连翩,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又回到我们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B. 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C. 教师们嫌阿尔伯特生性孤僻,只有文学教师对

2、他稍有好感,因为所讲的内容常常使他陷入沉思,有时竟流连忘反。D 我急不睱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人们听了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经典曲目天堂,不由得触目伤怀。B.重庆的吊脚楼因地制宜,依山而建,每根木柱、每片青瓦都闪烁着山城文明的光芒。C.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不必转弯抹角。D.他苦心孤诣地设计出的、极具创意的建筑模型获得了本次创新大赛特等奖。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秋水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B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

3、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C扁鹊见蔡桓公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它告诫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切勿讳疾忌医。D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叙事散文,他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和自由的的向往之情。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虽然没有什么失职,因此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B.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有用心。C.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D.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6、用原文填空。(任选4个小题)(8分)( 1 )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 的一种树。哪怕只

4、有碗那样粗细,它却 发展。(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后人又用这句诗表现奉献精神的名句是 , 。(3)中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词句是 , 。(4)泊秦淮用曲笔道出全诗意旨的句子是 , 。(5)在中,作者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 。7从下面四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仿照示例另写一段话,写出你阅读该名著的收获。(4分)水浒骆驼祥子安徒生童话名人传示例:吴承恩的西游记滋养了我:从孙悟空身上我看到了爱憎分明,从沙和尚身上我看到了吃苦耐劳,从猪八戒身上我体悟到了憨厚的可爱。 8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后面的问题。(共5分)(1)从左面的图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

5、分)答:(2)你最喜欢从哪个途径获取科技信息?请说出理由。(2分)答:二、阅读。(44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3分)人的口味为何不同?蒋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样的食物有人吃上一口就欲罢不能,而有人则感觉难以下咽,拒之于千里之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喜欢或不喜欢某一种食品其实不仅在于食品本身的味道,还在于人们的不同感觉,而这种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味觉专家”早已认定:味觉在本质上是一种“化学感觉”。这就是说,食物中的化学物质跟味蕾发生反应并产生一个信号,信号在传入大脑后立即被精确地予以分析,由此甜、酸、苦、辣一一体味出来。一个正常人的味觉器官是十分高

6、效的,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正确地区分出数千种物质的不同滋味来。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味觉反应仅仅限于舌头的味蕾上。但后来科学家又惊奇地发现,其实舌头的各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分工。比如,只有舌尖才能品尝出咸味,而酸味、甜味和苦味则分别由舌侧、舌中和舌根“负责”。不过,科学家最近又有了新发现。他们在实验中先将志愿者的舌部麻醉,这时接受实验者便失去了品尝咸和甜的能力;接着他们又麻醉了接受实验者的上颚,结果发现其对酸和苦都已不能体味;最后他们再将接受实验者的舌部和上颚统统麻醉,这时接受实验者便连盐水和淡水都难以分辨了。然而,新的奇迹又出现了:当有名实验者不慎吞下一小口盐水时,他却皱着眉头做了个鬼脸,

7、这是因为喉部也长有味蕾!科学家证实,舌头上的味蕾多达300颗,密度最大,上颚次之,而喉部则更次之。味蕾的再生能力也极强,受损或割去后马上又能长出新的味蕾。由于每个人的生长发育所处的环境不同,个人味蕾的发育也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的味蕾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有的人感受酸味强一些,有的人则感受甜味强一些,那么很少的这种味觉刺激就能引起他的味觉冲动。但是如果你感受某味觉的味蕾比较少,那么你的这一味觉就比较迟钝,就需要很强的刺激才能引起你的冲动。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了。其实不管每个人的口味轻还是口味重,适合他们自己口味的菜吃到嘴里的感觉是一样的。(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5期)9.这是一篇(事物事理

8、)说明文,主要介绍了。(3分)10.文中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4分)答:_11.第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有一定的”一词,有什么好处?(3分)答:_1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文题“人的口味为何不同?”的妙处。(3分)答:_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6题(15分)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

9、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关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 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

10、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 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尽管一朵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

11、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啊!13依据第段内容,填写下表。(4分)时间花的状态日出前日出后即刻开放,开大开圆日落时14.为什么太阳花能“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 (3分) 1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16.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 (3分) 17.文中的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 (3分)

12、(三)、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821题。(11分)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岁赋其二( ) (2)几死者数矣( ) (3)更若役( )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译文: 20蒋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