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028726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总则1.0.l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厂新建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设计,扩建 或改建的工艺装置可参照执行。l.0.2 执行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l.0.3 本标准代替工艺装置的设备布置 (BA3-1-5-88) 。2 一般要求2.0.l 装置布置应做到:a) 满足工艺和环保要求;b) 方便生产操作;c) 确保安全生产;d) 便于施工维修;e) 力求经济合理;f) 注意整齐美观。2.0.2 应了解所设计的装置在工厂总平面布置中位置及其与周围相邻 装置或单元、工厂管廊、道路等的相对关系,使原料、产品、半成品、 公用工程管道、仪表管缆和电缆等得到合理安排。还应了解装置所在地 区的

2、气候特点、地震烈度和工程地质情况等基础资料。a) 应注意与相邻装置设备布置风格的统一。如加热炉和建筑物宜 与相邻装置布置在同一侧;设备的防火间距以及设备布置与常年风向的 关系不但要满足本装置的要求,还应顾及相邹装置的要求。b) 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 ( 气温、降水、风沙等 ) 考虑设备是采用室 内布置、半露天布置还是露天布置。c) 重载荷或有强烈振动的机械和设备宜布置在装置内地基条件较 好的区域。d) 变配电间的位置应便于电源进线并靠近负荷中心。e) 应考虑控制室与工艺装置的关系,尽可能使主要操作区靠近控 制室 2.0.3 工艺设备一般采用按工艺流程顺序布置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分 区布置相结合的布

3、置方法,并应按照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5016 92)( 以下简称防火规范的要求,按工艺过程及其设备,机 械、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适当分区。处理腐蚀性,有毒和粘稠物料的设 备也宜分区布置。为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流体压降,避免发生付反应等 有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可靠近布置。2.0.4当装置要求分期建设或要求留有发展余地时,应根据工艺过程,生产性质、设备特点和方便施工等因素决定预留区域的位置。2.0.5装置的竖向设计将影响地下工艺管道的坡向及其受液容器的位置,地面排水沟的位置和设备基础面的设计标高。应使地下管道顺坡流向 接受容器。为便于设计,应选定装置地面某一点的绝对标高作为相对标高 的零点

4、。2.0.6地下管道和地下构筑物的最大外形不应超出装置边界线。2.0.7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置:a)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跨度、柱距、层高等宜符合土建专业有关标准中的规定。b) 建筑物地面一般高出室外地面 200mm在可能散发比空气重的 可燃气体的装置内,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的室内地面应比室外地 坪咼600mn以上。c) 建筑物的高度由进出管道的标高及室内设备所需的高度决定。当 没有吊车时,应考虑设备吊装的空间,见图 2.0.7 。厂房最小高度;起重设备最小结构高度;Ha被另起部件高度;b被吊起部件顶部与吊钩的间隙,按索具与垂直线的夹角不大于60。且不小于0.5m考虑;被吊起部件底部与固定件顶部

5、的间隙,不大于0.5m :固定件的高度或被吊起部件吊运时必须跨越的其他设备的高度: 起重设备结构与厂房构件的最小间隙,按起重设备样本确定。d)建筑物门的设计应便于操作人员通行,并应至少有一个门能使室内设 备的最大部件出入。检修时有可能进入车辆时,门的大小应能满足车辆 的通行。e)全厂性控制室或联合装置的集中控制室靠近主要工艺装置。装置内的控制室的位置宜靠近装置的主要操作区域,远离振源、噪音大、 散发有毒、腐蚀和粉尘物料的设备,且位于这些设备的常年最小频率风 向的下风侧。f) 可燃气体,液态烃、可燃液体的在线分析一次仪表间与工艺设备的防火间距不限,但布置在爆炸危险区内非防爆型在线分析一次仪表 间

6、(箱)应正压通风。g) 办公、生活用房和生产辅助用房应根据装置生产的性质、规 模、人员组成按有关标准或工厂设计的具体要求设置。办公生活用房应 尽量远离工艺设备区。2.0.8 设备布置a) 设备的间距除应满足防火防爆规定要求外,还应满足操作通 道、检修、结构设计 ( 如基础、平台梯子 ) 、管道和仪表安装所需的尺 寸。b) 一般沿主管廊两侧布置设备,设备的最大轮廓线与管廊柱子之 间的距离视装置的规模,穿越主管廊与设备之间大多数管道的直径以及 设备的大小而定,一般为 4.5 6m,最小不宜少于3m。 如管廊上方布置空冷器和其他设备时,应有检修这些设备的通道或空 地。c) 工艺设计没有要求架高的设备

7、,尤其是重型设备,应落地布 置。d) 由泵抽吸的塔和容器,自然循环的重沸器、重力流、固体卸料 等设备,应按工艺的要求布置在合适的高度处。e) 当装置面积受限制或在经济上更有利时,可将设备布置在框架 上。2.0.9 通道a) 在装置内部,应用道路将装置分隔成占地面积不大于 10000m2 的设备、建筑物区。b) 除了可以利用工厂道路供装置消防和检修之用外,装置内应设 供消防和检修车辆进出的通道,消防通道的设置应符合防火规范的 要求。c) 装置内的主要车行通道的两端应与工厂道路衔接。d) 装置内其他需要机动车辆接近的地方 (包括检修吊运和工艺物 料装运),均应按照车辆类型和作业范围,设置行车及作业

8、所必需的通道或场地。e) 不同功能的通道应统一考虑,使一道多用。f) 应根据生产操作,巡回检查和小型检修等的频繁程度和操作点 的分布情况设置操作通道。g) 通道的最小净宽和净高见表2.0.9表 2.0.9序号通道名称最小净宽(m)最小净高(m)1消防通道4.04.52主要车行通道4.04.53次要车行通道3.03.04管廊卜泵区检修通道2.03.05操作通道0.82.2h)应考虑必要的检修作业空间和放置拆卸零部件的场地。二层或多层厂房必要时应设吊装孔。2.0.10平台梯子a) 当需要操作、经常维修的地点高出地面2.5mm以上时应设置平台梯子或活动平台。这些地点包括:人孔、手孔、加料孔、卸料孔、

9、阀 门、安全阀、蒸汽硫水阀、视镜、过滤器、取样点、调节阀、液面计、机 械的操作和维护点等。管道的高点放气、低点排液、止回阀、没有阀门和盲板的设备嘴子、孑L 板等通常不设专用平台,但应考虑使用活动平台或活动梯子的可能性。 直梯宜兼顾多段式玻璃板液面计、压力计、温度计等仪表的操作和维 护。b) 对操作维修和安全有明显好处时,邻近的平台之间或平台与框架 之间应连通。连通的平台应按防火规范设置安全出口。c) 平台的宽度应不小于0.8m,平台上方净空不应小于 2.2m。d) 为人孔设置的平台,与人孔底部的距离不宜小于 0.4m也不宜大 于 1.0m。e) 为加料口设置的平台,距料口顶面不宜大于 1.0m

10、。f) 厂房和框架的主要梯子和操作频繁的平台的梯子应采用斜梯。 成组布置的塔的联合平台宜采用斜梯。除上述场合外,宜采用直梯。g) 斜梯的角度宜为的45 每段斜梯的高度不大于6m钢斜梯的 宽度一般为0.8m。混凝土斜梯的宽度一般为1.0 l.2m。h) 直梯宜从侧面向平台,应避免直梯穿平台。每段直梯的最大高度为8m,超过8ml时必须设梯间平台,分段设梯子。超过2ml勺直梯应设置安全护圈。2.0.11围堰a) 凡在操作或检修过程中有可能被油、有毒物料、腐蚀性物料污 染的设备区周围应设围堰。腐蚀性物料设备区尚应铺砌防蚀地面。b) 围堰的高度不应小于150mm围堰区域的范围一般按设备最大 外形再向外延

11、伸 0.8m。c) 围堰内应有排水设施,围堰内的地面应坡向排水设施,坡度不 应小于3%。3 管廊和空气冷却器的布置3.0.1 主管廊在装置平面中的位置应能联系尽量多的设备,因此宜在 主管廊的两侧布置设备。对于离主管廊较远的设备区如加热炉区、压缩 机区等可设置从主管廊通向这些设备区的副管廊。3.0.2 主管廊上方可布置空气冷却器或其他设备,下方可布置泵、换 热器和小型设备。当管廊上方和下方同时布置有这些设备时,空气冷却器与其下方操作温度高于物料自燃点的设备或泵之间应用非燃烧体的隔 板隔开。3.0.3主管廊的宽度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a) 管道的数量及其间距;b) 当仪表引线和电力电缆架空敷设时

12、所需的宽度;c) 预留宽度,一般为管廊总宽度的 1020% ;d) 是否布置空气冷却器和泵,当布置空冷器时,支柱跨距最好与 空冷器的间距尺寸相同。3.0.4单跨管架的跨距不宜大于 9m当必须超过9m寸可在中间加立柱。管架可以布置成单层、双层、必要时可布置成三层。3.0.5管架的间距应满足大多数管道的跨距要求,通常为6m,必要时也可采用其他间距值。3.0.6 管廊最下层的高度应按管廊下设备的高度、与设备连接的管道的高度和操作检修通道要求的高度来确定,其净空不应小于3.5m。两层管廊之间的高度视大多数进出管廊的管道的直径而定,一般为 1.4 2.0m。3.0.7空气冷却器的布置a) 空气冷却器通常

13、布置在管廊的上方、框架的顶层,也可以布置在地面上。空气冷却器的上方不应布置设备。b) 空气冷却器的布置应避免自身或相互间的热风循环。可采用下列作 法:1) 相邻的空气冷却器应靠紧布置;2) 同类型空气冷知器布置在同一高度;3) 鼓风式与引风式空气冷却器需分开布置,应将引风式空气冷却器布置在鼓风式空气冷却器的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测。c) 并列布置时两台增湿空冷器或干湿联合空冷器的构架立柱之间应有不小于 3m 的距离。d) 空气冷却器管束两端管箱处应设置平台和梯子。4 泵的布置4.0.1泵宜露天布置,在寒冷或多风沙地区可布置在室内,在多雨地区可布置在棚内。4.0.2采用棚式布置的泵,棚通常与管廊

14、的管架组合在一起,棚的位置宜布置在管廊的管道的上方。4.0.3 成排布置的泵应按流程、防火要求、操作条件和物料特性分组布 置。4.0.4 成排布置的泵宜按泵出 ( 入) 口嘴子对齐或泵端底盘 ( 基础 ) 边线 对齐布置。4.0.5 双排布置的泵,宜将两排泵的动力端相对,在中间留出检修通 道。4.0.6 布置在管廊下的泵,泵区检修通道的净高应符合表 2.0.9 的规 定,但该通道可以不是直的。泵端前面的操作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l.0m 。如果泵的检修需要泵前留有更多的空地时,应按检修要求布置通 道。4.0.7泵布置在室内时,两排泵的排间净距不应小于2.0m。泵瑞或泵侧与墙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 l.

15、0m 。4.0.8 除外。两台泵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 0.8m,但安装在联合基础上的小泵4.0.9泵的基础面宜高出地面 200mm小型泵可提高到300 500mm大型泵可降至 100mm。4.0.10冷、热油泵相邻布置时,应有不少于 4.5m的间距。4.0.11矩要求。泵的布置应考虑管道柔性设计,满足泵出入口嘴子的受力和力5 塔和立式容器的布置5.0.1沿管廊两侧布置的塔及其附属设备如进料加热器、冷凝器、重沸器和回流罐一般接流程顺序布置。塔可单个布置或适当分组布置以便 配置联合平台。单排布置的塔和立式容器,当彼此的直径相差不大时宜 中心线对齐;当彼此的直径相差较大时宜靠管廊侧切线对齐。5.0.2沿管廊布置的塔或立式容器,宜在靠管廊侧布置管道,在另一侧设检修场地。塔或立式容器的人孔宜朝向检修场地5.0.3塔与塔之间或塔与其它相邻设备之间的距离除满足布置管道、平台、仪表和小型设备的需要之外,尚应满足操作和维修通道以及基础 布置的要求。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