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第一课时1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28331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第一课时1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第一课时1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第一课时1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第一课时1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第一课时1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第一课时1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第一课时1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化学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第一课时1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个选项符合题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纤通讯B.工艺师利用盐酸刻蚀石英制作艺术品C.水晶项链和餐桌上的瓷盘都是硅酸盐制品D粗硅制备单晶硅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解析】盐酸和石英不反应,B错;水晶项链的主要成分iO2而不是硅酸盐制品,错;由粗硅制备单晶硅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如iO22CSi+CO,错。【答案】【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对单晶硅、石英、硅酸盐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要注意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SiO2溶于水显酸性BSi2是酸性氧化物,它不能与任何酸发生反应

2、C.Si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D.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存在【答案】D【点拨】 iO2不能溶于水;能与氢氟酸反应,i在地壳中的含量次于氧。下列物质中能与二氧化硅起化学反应的是()浓H3水氢氟酸H溶液A. D.【答案】 D【点拨】常温下二氧化硅性质很稳定,除强碱和氢氟酸外,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且不易溶于水,不与强氧化剂等反应,故本题中能与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本题主要考查O的特征,可与强碱或氢氟酸反应。地壳中含量位于第一、二位的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不具有的性质是( )A.常温下与苛性钠反应B.常温下与水反应C常温下与氢氟酸反应D.常温下与氧化钙反应【答案】 B【点拨】

3、地壳中含量位于第一、二位的元素分别是O和Si,所形成的化合物SiO2不具有的性质是项。掌握i2在常温下和高温下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石英与烧碱溶液反应:SiO2+OH-=Si+2O.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O22O-=O+OC向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H+SiH2=H4O4D.向碳酸钙上滴稀硝酸:O+H=H2O+CO2【答案】 BD【点拨】A项,石英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的硅酸钠是可电离的,故正确。B项中通入过量CO2,则应生成HO,故B错误。项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生成原硅酸,正确。D项中碳酸钙是难溶物,应保留分子式,故D不正确。6在SiO2+Ci+2CO反

4、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比为()7:3 B.:6C.1:2 D2:【答案】 C【点拨】SiO23iC得4e-+2C失22-失电子的碳作为还原剂,得电子的碳作为氧化剂,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12。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在此反应中硅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只有碳的化合价发生变化。7.能证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酸性的实验事实是( )CO是气体,SiO2是固体高温下SiO2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2C2溶于水形成碳酸,SiO2难溶于水D.O2通入N2SO3溶液中析出硅酸沉淀【答案】D【点拨】酸性强弱与这种酸对应的氧化物的物理性质无关,只有D项属于较强的酸制取较弱的酸,可判断酸性强

5、弱,符合题意。8下列关于硅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用反应N2O3+2H=2alH2SiO制取硅酸是利用了可溶性酸制难溶性酸的性质B干燥剂“硅胶”的主要化学成份是硅酸C.因为硅酸难溶于水,所以它不能与O溶液反应D.硅酸酸性比碳酸强【答案】 【点拨】A中反应利用的是强酸制弱酸的性质;硅酸虽难溶于水,但可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硅酸盐;硅酸是一种比碳酸还弱的酸。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二氧化硅溶于水显酸性B二氧化碳通入Na2Si3溶液中可以得到硅酸二氧化硅常用作干燥剂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任何酸【答案】 【点拨】 O2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C2+N2iO3+H=NaCO+HiO3;SiO2

6、不吸收水分,不能作干燥剂;iO2可与氢氟酸反应。1.能证明iO2是酸性氧化物的是()SiO23CSiCCOB.SiONOH=NSiH2O.Si2+4F=iH2ODSO2Na2ONa2SOO2【答案】B【点拨】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11在一定条件下,既能跟二氧化碳,又能跟二氧化硅反应的是()Na2CO3溶液浓2ONaOH溶液 木炭A B. C 【答案】 C【点拨】因O2及O2均为酸性氧化物,故都可与强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如SiO+2N=a2SH2O;CO2(少量)+2NaO=N2CO+H。这两种氧化物也均可与木炭发生反应:CC 2C;2CSiOSi+O。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7、( )A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可以跟强碱反应,但不能与任何酸反应根据Si2+CaO3CaiCO2的反应,可推知硅酸酸性比碳酸强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可以制得硅酸D二氧化硅对应的水化物有不同的组成【答案】CD【点拨】二氧化硅可以跟氢氟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SiO24F=SiF42,所以不正确。B反应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由于CO2是气体,生成后脱离反应系使反应得以继续进行,但这不能说明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比较硅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要比较它们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难易程度。C正确,化学方程式为NaSi2CO22O=N2CO3+H2S3。D正确,原硅酸不稳定,易失去水分子成为硅酸H2SiO

8、。13将过量的CO2分别通入CaCl2溶液;a2SiO3溶液;Nl溶液;饱和NaCO3溶液;(OH)2溶液。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的是( )A. B.C .【答案】 【点拨】 2溶于水:CH2O=H2CO3,HO的酸性比盐酸弱,而比硅酸、铝酸(即氢氧化铝)强。根据溶液中酸与盐酸反应的规律,O通入C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弱酸不能制强酸);通过量CO通入Na2SiO3、NaAO2溶液有白色沉淀H2i、Al()3产生;过量C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a2CO3O22O=2aHCO3,生成的NaCO3的溶解度比Na2CO3溶解小而结晶析出;过量的CO2通入Ca(OH)2溶液中最终生成Ca(HCO

9、3)2而无沉淀析出:Ca(OH)2+2CO=C(CO3)2。二、非选择题14.下列反应表现i2的什么性质或作用?()iO2+2NaOHa2SO+HO_。(2)SiO2+2CSi2CO_。()SiONaO3NaSiO3O_。(4)Si2+=+2HO_。(5)SO2CiCO_。【答案】(1)iO2起酸性氧化物的作用(2)表现了SiO的弱氧化性(3)表现了iO2的高沸点性(4)表现了iO2的特性(5)SO2在反应中作为一种反应物15.古希腊流传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一批贩运纯碱的商船停泊在江边的沙岸旁,商人们找不到石头来搭灶煮饭,就把船上的大块纯碱搬来,放在沙地上垫锅做饭,饭熟后商人们惊奇地发现“灶”变

10、成了晶莹透明的固体。这固体是_。主要成分是_。【解析】 本题看起来是个故事,故事的信息折射出科学的道理。沙的主要成分是O2,当它与NO熔融时生成2i3,得到a2iO3和SiO2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即玻璃。【答案】 玻璃 aS3和iO26用多种方法鉴别下列一组白色粉未物质(注:能够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鉴别方法可以不用填满,若序号不够也可以自己再添)。aC3和SiO2 ; ; 。【解析】要分析N2CO3和SiO的性质差异,至于所选择的鉴别方法只要是所需试剂易得,操作简便,现象有明显区别即可。【答案】水溶法:分别取少许待测粉未,加入蒸馏水中,能够溶解的是N2C3,不溶解的是SO2酸液

11、产气法:分别取少许待测粉末,滴加稀盐酸,能够产生气体的是a2C,不反应的是SO2。化学反应方程式:2CO3HCl=2Nal+HCO2焰色反应法:焰色反应为黄色的是Na2C3,余者为O217为确认HC、H2CO3、SiO的酸性强弱,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一次实验即可达到目的(不必选其他酸性物质)。请据此回答:(1)锥形瓶中装某可溶性正盐溶液,分液漏斗所盛试剂应为_。(2)装置B所盛的试剂是_,其作用是_。()装置所盛试剂是_,C中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解析】考查对强酸制弱酸原理的应用。注意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盐酸挥发出的H气体,否则对C项装置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形成干扰。【答案】 (1)盐酸 (2)饱和aO3溶液 除去盐酸中挥发出的Cl气体 (3)Na2SiO溶液SO+2+HO=H2SiO3C8.取含SO2杂质的N2CO3和NaHO3的固体样品33.4 g,经高温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石灰水中得沉淀0g,将残留物加入水中无沉淀产生;取等质量样品,与mol/L盐酸反应,恰好用去200 mL,求样品中SiO的质量分数。【解析】 设3.4 g样品中有Na3的物质的量为x,NaHC的物质的量为y,SiO2的物质的量为z。则106x+84y+60zx+x+y2 moL102 解得=0.1 olySiO2=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