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试练习语文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283054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试练习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试练习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试练习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试练习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试练习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试练习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试练习语文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考试练习语文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理解。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解释下列词语。(1)方_ (2)感_(3)意_ (4)还_2解释下列句子中“卒”的意义。(1)还卒业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未成,弃去。译文:_2.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尝与诸小儿游。_诸儿竞走取之。_唯戎不动。_人问之。_2下列对画线

2、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压折了树枝。B.看见路旁的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树枝。C.看见许多孩子在折路旁李子树的枝条。D.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枝条。3王戎知道“此必苦李”的原因是()A.他看到一群孩子在吃李子,听他们说不好吃。B.他善于观察,看出了李子不好吃。C.他不爱吃李子,认为李子都不好吃。D.他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推测出道边李子树上的李子不好吃。3. 阅读理解。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3、 注释媪(o):年老的妇人。杵(ch):棒槌。卒业:完成学业。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的意思。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4. 文言文练习。燧人钻木取火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类鸮(xi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人。(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识:至:息:感: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人。”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_。3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

4、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文中找出来,用“”画出来。4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_5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启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试着举个例子吧。_5. 课外阅读。獐(zhn)与鹿王雱(pn)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1“王雱数岁时”中的“数”的读音是_,“数岁”的意思是_。2“何者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A.为什么B.哪一个C.哪个人3王雱_(A.认识B不认识)獐和鹿,这从文中“_”可以知道。4请写出画“_”的句子的意思。_5“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_

5、6.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_。()A.三字经B.山海经2“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A.ynB.yn3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B.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于东海美景不愿返回。C.女娃到东海游泳,不愿起来。D.女娃到东海游水,溺死没有回来。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A.炎帝之/少女B.溺而/不返,故/为精卫C.常衔/西山/之木石5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

6、己那样被大海淹死。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7. 古诗小考场。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_。两岸猿声啼不住,_。(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_(3)快乐调音师(4)好朋友,牵牵手。8. 读文回答问题。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1按原文填空。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p) 囊萤(nn) 金晖(hu) 刘禹锡(y)B.洛阳(lu) 韩愈(y) 胆怯(qu) 陶渊明(yun)C.萤火(yn) 曝晒(p) 光晕(yn) 范仲淹(zhn)D.绽放(zhn) 炫耀(xin)涉水(sh)龚自珍(n)3下面句子停顿正

7、确的是( )A.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B.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C.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4请写出你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囊萤:_恭勤:_5囊萤夜读中车胤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当有人请教我们学习有什么秘诀,我们可以送他这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_。”当我们听到同学说“自己基础差,怎么也跟不上了”,我们可以跟他说“学习不怕根底浅,_。”本学期我们还学过描写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有:_、_。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

8、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翻译下面的句子。(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偷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3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_10. 阅读理解。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穿:凿穿。其:它的,指蜡烛。之:指代书。邑人:同县的人。偿:报酬、回报。遂:于是、就。1“资给以书”的“资”意思是_。当这个字表示“钱,货物”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

9、_。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不逮:烛光照不到。B.穿壁:在墙上凿洞。C.大姓:姓“大”的人。D.佣作:做雇工,劳作。3根据文中第一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起个题目。4(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用文中原句回答)(2)这是对匡衡的_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他_的品质。5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请你列两个小标题。_1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 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川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

10、原因。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 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 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 他。”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 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

11、肃,可是旁人却不容 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1在短文中,你能找出孔子之所以受到尊重的原因吗?请写在下面。_2动动脑筋,说说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_3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孔子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孔子学习呢?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_1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宋:宋国。富人:富裕的人。坏:毁坏,损坏。筑:修补。盗:偷盗。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雨墙坏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