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三案设计.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027763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三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观潮三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观潮三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观潮三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观潮三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潮三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三案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潮三案设计颍上实验小学 马娟教材简介: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课文语言精彩、富有气势。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巧妙运用,以及鲜明的观察顺序是本文写法显著的特点。教学本文,不但要使学生通过学文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奇观,也要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得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 学生能学会13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三、四自然段。2.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条理。3. 抓住文中精彩的语句领略钱塘江大潮之

2、“奇”, 边读边想画面,4. 积累文中好词好句,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抓住精彩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不同的景象。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巧妙运用修辞,按一定顺序记叙的写法。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尝试给课文分段,能说出每一段主要内容。预习案1、 读课后“资料袋”并查阅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供课上交流。2、 练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正确、流利。3、 圈出文中生字,自学生字词,使用工具书帮助理解难以读懂的词语。4、 认真读课文,在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段处做

3、上记号。(这样的预习设计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了读及生字学习的铺垫,并能引导学生形成学会质疑的良好学习品质。)家长签字: 导教案一、检查预习效果。1、随机抽查学生说说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以此为契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丰富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2、检查课文圈点勾画痕迹。(这样的例行检查有助于督促小学生将每一课时的预习落到实处。)二、由古诗句导入,板题。屏幕出示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王晋)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师吟诵并简单介绍,这是古人描绘钱塘江大潮的诗句,今天我们将有幸通过文字与作者一起到海宁市的盐官镇,板题:观潮。(由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引入,体现

4、了大潮闻名的历史久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与文中的“自古以来”一词相呼应。)三、初读课文,疏通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一)自学、交流阶段。1、自由练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观察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组词。2、同桌交流生字词掌握情况。3、默读课文,想想怎样把课文分成四段,并简单写出每段段意。4、同桌交流分段情况及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二)检查自学效果。1、屏幕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观潮 盐官镇 笼罩 蒙蒙 薄雾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横贯 依旧 恢复2、自由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词语,说不准确的老师或其他同学补正。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怎样的顺

5、序叙述的。4、汇报如何给课文分成四段,并简单说出段意。5、师指导“卧、蒙、薄、贯”的写法。“卧”字左边最后一笔是竖折,“蒙”字不要少写一横。“薄”字要写好上下结构的搭配。“贯”的笔顺:竖折 横折 竖 横 竖 横折 撇 点学生当堂练习书写。四、有感情地读课文。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读喜欢的句段,其他学生予以评价。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3、“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如不一样,分别是什么意思?4、课文围绕这句话中哪个词来写的?(天下奇观)那么,第一自然段与下文的关系是什么?(总分)下一节课我们就透过文字观赏这一天下奇观吧!(本节课导教案的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设计理念,课堂安排了

6、读、说、写的学习活动。重在锻炼和培养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的能力、质疑问难的习惯;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清文章条理把握主要内容。)训练案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笼罩(lng lng)薄雾(b bo)余波(b p)风号浪吼(ho ho)二、看拼音写词语。lng cho hu f ng shu hng guan( ) ( )( )( )三、 根据意思写词语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2、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3、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 )4、形容声音很响。( )5、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 )6、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 )7、不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

7、进。( )8、形容水势很大。( )四、摘抄文中四字词语,各写三遍。 (训练案的设计以基础知识的巩固、考查为主,涵盖了易读错的生字认读、生词书写,词语理解、积累几个方面的知识点,能实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有效巩固。)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精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景象。2、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的方法。3、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预习案1、 有感情地练读课文。2、 用“ ”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单写出理由。3、 任意选择文中三个四字词语各写一句话。 4、 思考并尝试解决课后习题。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家长签字: (这样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在感情读中加深对课

8、文的理解和感受,勾画喜欢的句子并写出理由体现了自主阅读、个性解读的教学理念,将精彩四字词语由理解上升为运用,体现了知识掌握的梯度。)导教案一、 巡视检查预习情况。1、 随机抽查成语造句情况。2、 巡视检查勾画、批注情况。3、 关注学生课后习题解决程度,倾听学生的疑难供课堂上点拨。(扎实有效地预习可以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可以为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或调整提供依据。)二、 精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感受钱塘江大潮之奇观。1、 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生说师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解决以下问题:(1) 用()括出写“潮来前”钱塘江景象的句子,

9、轻声读一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会那个哪个词来描述?(平静、宽阔)(2) 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写了大潮之声、之形。请你分别用“ ”“ ”画出来。边度边想像当时的画面。并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3) 作者分别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为我们再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在相关句子后写出来。(4) 除了写钱塘江的景象,作者还写了观潮的人,他们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沸腾)从人们的表现你感受到了什么?(5) 潮来后的“奇”体现在哪儿?(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3.交流、汇报。(1) 老师引导学

10、生逐题汇报问题解决情况,其他学生予以评价补充。(2) 学生有感情地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说出理由。4、 总结写法:同学们,学课文观潮我们都有身临其境的惊叹,这是因为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大潮的形状、声音、气势几方面正面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侧面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板书设计:观潮人群 潮声 潮形潮来前:昂首东望 等 盼 钱塘江平静 宽阔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潮来时 人声鼎沸 沸腾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拉长变粗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战马 风号浪吼 奔腾西去 漫天卷地潮来后平静 (本节课的设计以课文的叙述顺序为主线,以关注

11、课文写法为抓手,安排了读、画、写、说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所以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和提升,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训练案一、 积累、运用。1、 回忆课文内容填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 ,犹如 ;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2、 仿照以上语段的写法写一写自然界中雷雨时雷电交加的景象。 二、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样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背诵课文精彩语段,将好的写法迁移到日常写话中来。排序练习的设计是强化学生对本文写作顺序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