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旅游管理相关的锦集.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0277019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旅游管理相关的锦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与旅游管理相关的锦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与旅游管理相关的锦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与旅游管理相关的锦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与旅游管理相关的锦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旅游管理相关的锦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旅游管理相关的锦集.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的学生也在增加。为了更好的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现状,以长沙岳麓区的两所高职院校为目标调查群。调查对象为2022级到2022级的在校学生,他们处于学习、生活的不同层次,在学识、技能各方面均表现出了差异性。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80.3%。通过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一、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一)专业的盲目选择及不满意我国初高中的教育模式偏重对知识点的掌握、记忆和反复练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

2、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好相关的课程为了能在高考时考取一个更好的分数,基本上没有受过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很多同学选择高职的原因是高考失利,失利后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时多听从亲朋好友的意见,缺乏全方位的考虑,考虑的内容很少涉及到自己的兴趣、能力、身体状态和未来的职业方向。因而对专业的满意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未能做出一个合理的和科学的规划,缺乏主动性。(二)学生自我认片面性随着4G网络的普及、对旅游管理专业无兴趣和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时,就会陷入无聊和玩手机看视频的过程中。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样本中的学生对自我认知方面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过分的

3、肯定自己,只看到优势忽视了劣势;一种是过分的否定,只看到了不足,没有发现自己的优点,陷入自卑的境地。另外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还是像高中时一样等待着老师督促,自觉性不够。(三)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不全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样本对于毕业后是先就业择业顺序问题比较模糊,对自己的未来就业顺序没有一个规划。并且对于如何找到工作的希望是寄托在亲朋好友帮忙推荐上,没有想过可能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没有目标,但对职业期望是高收入和高职位的占大部分,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工作愉快。从调查样本可以发现学生对职业生涯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也可能是单一的计划。如果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

4、长远的、动态性的认识,并且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掌握好行业的动态,制定的规划会缺乏主动性和及时性,影响实效性。(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不规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调查样本中课时数仅占总学期的课时比例为2%左右,开设的课时数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但授课的教师是专职教师的比例只有23%,其它的课程多由辅导员兼任,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技能性和专业性,并且授课内容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授课标准考核标准。另外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是参与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或者是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较少有求职的经历,所以对求职过

5、程中艰辛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不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二、职业生涯教育的保障措施(一)家庭和学校整合协调家庭和学校应该在学生就读初高中的时候就让他们有自主的选择,少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思考自己生活、学习的习惯。并且在高中时段就进行少量的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早些接触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并对此有所了解。在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家庭给予一定的参考意见,参考的内容涉及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最终选择哪个专业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只有真正的喜欢这个专业了,才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有一个目标。避免了学生就业后因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不符而不停的换

6、工作。频繁的换工作不仅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也对社会上人才的培养不利。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家庭的依赖性仍然很强,所以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在职业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学校要与家庭协调好,相互协作,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积极的作用。(二)自我认知全面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内容一般包括个人兴趣、优缺点和自学能力,缺乏全面性。自我认知的内容中应该涉及到情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借助科学仪器设备和聘请专业的人士进行必要的、全方位的指导。再通过周围朋友、同学的评价,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个人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专业技能、自学能力和实操能力等自身的状况。结合这些因素,预测未来

7、的职业方向,根据自学能力,制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三)构建职业生涯实践平台学生对未来职业状态是什么样的,怎么样做是一个模糊的或者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所以各高职院校应该为在校的学生构建一个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参加社会兼职工作,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这里的兼职和实践活动不是指做普通的兼职、做家教、做话务员等。而是让学生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是的时间出去跟团或到旅行社做计调等,让学生提前明白自己未来将要从事什么事的工作。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协作,加强自我认知。密切的了解行业动态,制定的职业生涯

8、规划具有实效性和主动性。(四)规范职业生涯课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基金项目:长江师范学院2022年,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伴随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但是,市场上又出现了众多企业不能找到自身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也说明,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出现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问题也包含在其中。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培养能够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

9、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深度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模式,这既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相结合,提倡做中学、学中做,最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内化为在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

10、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主体的互动,学校以培养知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标;企业以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学校的科研、接受学习学生客观上补足劳动力等利益目标;学生通过这种模式,获得专业所必须的技能,缩减毕业后适应具体工作的时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如下。1、校企合作的双赢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共同参与。企业的投入程度和参与力度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而要促使企业能够深度参与,保证这种合作培养人才能够长期、稳定、有效地进行,必须构建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按照双赢机制开展校企合作,这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

11、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证。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主要是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学校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提供企业的实践导师,与学校共同研讨、商定课程;学校按照学生的数量为企业支付相应的费用,或者通过科研、企业经营管理项目论证策划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或者通过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为企业的实际工作作出一定贡献,客观上弥补企业的成本与投入。2、专业技能学习的层次性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过程中,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具有层次性的特征。首先是学生校内的技能准备。学生在校内的技能准备主要是学习一些通用的技能,比如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12、和数据处理能力等。另外,专业技能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训练让学生掌握到一些基本的技能。其次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环境由模拟到真实。在学生的校内技能准备过程中,一般都是模拟的情景,在技能准备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就能到企业的真实场景中进行学习,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然后习得具体的岗位工作能力。再次,学习形式由跟班学习到顶岗实践。学生到企业学习之后,需要有专人,需要在师傅的带领下共同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工作标准,适应企业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直到胜任岗位工作能力。在达到这一状态之后,学生就可以顶岗独立实践学习。3、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主线

13、是实践,实践教学工作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在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按照实际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手段。在人才考核和评判方面,也是通过对具体工作的实践考核方式进行。因此,实践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4、学生身份的双重性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身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到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一线去,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企业中实践学习的学生,就成为一名企业员工,有着企业职员的身份,需要学习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认真学习生产经营流程和相关标准,完成岗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在企业实践

14、学习的学生,其本质身份还是学生,要接受学校和实践企业的教育与管理。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身份呈现出学生和企业职员的双重身份。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3)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1、国家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企业工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开展了较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开展还比较少。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来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目前面临着理论知识不强、专业动手能力薄弱的问题,处于不能文也不能武的尴尬境地。当前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

15、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是大量的专业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国家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求目前,旅游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都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历。所以,学生也迫切需要通过在相关旅游企业工作,获得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积累工作经验。一方面让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在企业实践学习期间,也为学生奠定了以后职业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做好今后的职业规划。3、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从当前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有过工作经历的人才,并且将这一条件作为招聘员工的主要条件之一,学生通

16、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弥补自身实践经历的不足,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在周末和节假日,旅游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的工作相当繁忙,此时产生了较大的用工需求,如果企业临时招聘,会产生较大的成本。因此,旅游企业也需要一些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的方式补足用工缺口。4、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各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计上也设计了一些针对专业技能提升的课程,比如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行课时间比较短,往往是学生还没完全掌握某一岗位的工作技能,实践教学工作已经要结束了。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对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有负面影响。所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