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0274209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命题》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命题》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命题》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命题》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命题》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命题》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命题》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命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分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命题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第一节课的内容。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作为整个选修内容的第一节课,其所在的地位可想而知;从学习方法讲,这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通过复习,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命题以及逆命题的学习和理解,其次,在此基础上学习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为下一节学习充分必要条件打好基础,它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螺旋上升”学习方式的优越性降低学习难度以便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在学情适当的时候学习适当的内容;从内容上讲,命题学习是逻辑学习的基础,在

2、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本节课好比一幢大厦的地基,众所周知,逻辑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我们日常学习、工作都离不开逻辑推理,所以本节课是说明“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一个极好的平台,凸显出一个作用:还数学于生活之中,卸掉数学“枯燥无味”的帽子,使数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便于使学生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让学生亲身体会“拥有 数学头脑就等于拥有了智慧”,使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从以上分析可知,本节课在本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1.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分类及结构,并能初步理

3、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审慎思维的习惯、锲而不舍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 重点与难点: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难点: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二.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较高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特别注重平时渗

4、透给学生“波利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未知以及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的学习习惯。通过讨论性课堂活动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数学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他们会对学习中的某些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勇于阐述自己的见解,渴望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但是,学生的程度总会有些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三、内容分析:1.本节课首先从命题的概念、分类以及结

5、构出发,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四种命题的关系。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x2+y2=0,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视频引入: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视频资料2. 由视频资料引出新闻材料: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

6、选手刘翔110米跨栏夺冠,评论员激动地喊道:(1)刘翔赢了!(2)刘翔创造了历史!(3)刘翔获得了奥运会冠军 。 3.提问:以上三句话是不是命题?数学中怎样来定义命题呢?3. 点出课题:命题(板书)设计意图:从学生关注的热点材料入手引入课题,达到三个目的:1.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 了解本节课的生活实际背景,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3.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4.自然过渡,导入课题。(二)引出概念一:1.思考:学生思考:能否判断下列语句de真假?1)X5. 2)2a37) -2不是整数。 8) 刘翔赢了。9) 刘翔创造了历史。 10)刘翔获得了奥运

7、会金牌。结论: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是否符合“可以判断真假” 这个条件。2“若p则q”形式的命题将命题改写成“p则q”的形式,并判断命题的真假。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对顶角相等3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4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如果交换它的条件和结论,得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口答)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设计意图:1.与学生共同探究得出命题的定义,分类,构成,通过学生参与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找到成就感. 2.能

8、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并予以鼓励。(三)讲解概念二: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幻灯片展示)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幻灯片展示)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

9、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幻灯片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展示,将知识更直观、更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更易发现知识间的联系,能够让学生自己揭示概念,体验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4. 组织讨论,探求规律: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设计意图:(1). 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规律,教师起好引导的作用;(2). 学生自己揭示概念,体验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概念的形成过程。4. 反馈强化: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原命题:若ab,则a+cb+c 原命题:对顶角相等.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矫正,展

10、示学生的才智,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进一步探索:引导学生讨论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同学们踊跃发言。(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学生分组讨论:(1)原命题为真,其它三个命题是否全为真?举例分析一:原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真)逆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原命题:对顶角相等。(真)逆命题: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假)(2)、原命题为真时,否命题是否为真?举例分析二:原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否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原命题:对顶角相等。(真)否命题: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不相等。(假)(3)、原命题为真时,逆否命题

11、是否为真?案例分析三:原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逆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原命题:对顶角相等。(真)逆否命题: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真)(4)、逆命题为真时,否命题是否为真?案例分析四: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否命题: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不相等。(假)逆命题: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假)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计算机多媒体投影)(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不一定真;(2)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3)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同真假。设计意图:1.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认识

12、,不断产生新想法,同时也在交流与碰撞中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思维成果。增进了解,培养集体主义精神。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3.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五)课堂小结:(1)命题的概念、结构、分类 ;(2)四种命题的概念及之间的真假关系(给出四种命题的关系图);(3)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结构,体会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达到知识记忆曲线的峰值,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六)强化练习:写出以下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1)若A=B,则s

13、inA=sinB。(3)若x2y20,则xy02.回到引入的新闻评论中,学生分组自选其中一个命题,分别找出它的其他三种命题并判断真假。3.作业布置:(一)必做题: 1. P5 习题1-1 第1题 2. P5 习题1-1 第2题3. 利用课余时间每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所讲语句是否是命,并形成材料。(二)选做题: P22 复习题一(B)组 第2题设计意图:1.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的道理。2.分层设计作业,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走的更好,更稳,更远。(七)、板书设计:命题 一、命题: 二、四种命题:1.概念: 1.概念:2.分类: 2

14、. 相互间的关系:3.结构:(八)、教学反思:1.本课就新课标理念下概念教学课的课堂模式,做了一些探索。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完善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采用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重点放在命题概念的形成与四种命题的关系的探究上,努力挖掘概念教学中蕴涵的思维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改变了概念教学中简陋的处理方式(简单直接呈现、照本宣科,大剂量的“复制例题式”的应用练习)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尽管教材中对本课知识方法的要求并不高,只介绍了通过实例引出命题概念,再由此得出四种命题概念的化归方法,但教学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标准,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讲教材有机裁剪,并融入个性见解的过程。如在命题概念的探究中,学生完全可能围绕引例中得出的语句进行研究,八方联系,广泛联想,此时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步入正轨。本课设计充分预设各种课堂生成,尽量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求。3.突出数学的本质。本科既讲究类比联想,又讲究逻辑推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4.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回到生活中,强调了数学应用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