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表里的生物1 .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25674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 表里的生物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3 表里的生物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3 表里的生物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3 表里的生物1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3 表里的生物1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 表里的生物1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 表里的生物1 .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表里的生物 一、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五.四学制)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此单元由一篇回忆性散文、一篇议论文、一篇科幻小说、一篇文言寓言组成。单元的整体目标为:把握文章思路,思考深层内涵;还要注意体会用具体事例印证观点的写法,感受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特点。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1944年刊载于中国儿童,但在1948年,冯至又于大公报上连续发表三篇讲述自己童年故事的文章,包括表里的生物。文中叙述了从作者儿时的生活环境和对于“声音”的认识写起,引出”我”的疑问,接下来文章就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我”的“推理”过程充满了想象,也体现了探索、思考的过程。全文充满童趣,将侧重于梳理文

2、章思路和品析探索“推理”过程中“我”的心理,同时把握“我”的形象。二、学情分析预备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文章,明白文章的写作顺序,有一定的品析语言的能力。且这个故事颇具代表性,很多人童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读来分外亲切而有趣。学生自学时,大都能读懂文章的故事内容,但是对于作者一步步“探究”和一步步推理的过程的认知是无意识的。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思考探究二梳理文章“我”的思路,在预习时理清“我”推理的过程。教读这篇文章,可以通过圈画关键词语,品读关键词句,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探究思路,领会课文的深层内涵。三、教学目标1梳理“我”的“探究”思路,理解“我”既天

3、真又“有理”的想法。2通过品味、赏析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我”和父亲的形象特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品味、赏析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我”和父亲的形象特点。难点:梳理“我”的“探究”思路,理解“我”既天真又“有理”的想法。五、课程资源PPT六、课型新授课七、课前预习 通读文本,初步探究,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二。八、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探索未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探索可以使人类文明不断演进,使世界变得美好起来。那么,探索在四岁的孩子那里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冯至的表里的生物,看看童年时期的作者在探索什么?(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我”的形象1. 通过预习,概括这篇课文内容。【设计意图】

4、了解学生对“我”探索思路梳理的掌握程度。2.那么,通过预习文章,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预设:我是一个天真、有好奇心、爱思考、有钻研精神、执着的孩子。(板书)过渡:大家都认可“我”是这样一个孩子,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印证我们的观点。【设计意图】引出主问题,初步感知“我”的形象。(三)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我”的形象1.我是这么一个孩子,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聚焦9、17、19小节。 9节: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17节: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5、: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19节: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a.大家轻声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它是什么描写?心理描写。b.把这三段话连在一起读一读,并且思考,哪些词语最能表明“我是一个好奇又爱思考的孩子”?我想、一定;为什么、猜测;我只想、大半、也许。(板书)c.请大家再读一读,看这三句话是同一时段的思考吗?联系起来想一想,体会作者的思考过程?(结合板书)证实之前在猜测证实了问题之后依然在思考,并且有了新的猜测。【设计意图】在主问题的引导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进而梳理“我”探索的路径。引导学生理解,猜测猜测被证实证实后又

6、在猜测这个探索步骤。(板书)过渡:我不断在猜测、在探索,我们看到了四岁的“我”是这么一个爱思考的孩子。2. 那么,请大家再联系第1节阅读并思考“我”的形象。我那时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我通过观察,发现我身边的从上到下,从早到晚,从春到秋,也就是我周围的一切环境,我观察得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过渡:把这四句话联系起来再读一读,体会下作者的思考过程。我那时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

7、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设计意图】学生在理清了猜测证实又猜测之后,进一步梳理,明确猜测之前源自自己的生活观察得出的结论(经验),明确“我”的探索思路。经验猜测印证又猜测。(板书)3.回顾一下,为了印证我们的观点,刚才我们针对课文是怎么分析的?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找出句子中关键词;同时,老师还把几个句子放在一起来印证我的形象,这几个句子也是有关联的。所以:抓关键词、找关联句(板书)【设计意图】总结方法,为下面分析“我”的形象做铺垫,尤其是描写“我”的心

8、理的语句的分析,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四)继续印证“我”的形象1.那么,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读课文,抓关键词,找关联句,继续印证“我”的形象。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句子:“更”、“一天比一天”表示程度,表原来就对我很神秘,父亲不许我动,反而让我对表的兴趣更浓厚了,对它的好奇的程度加深了,进而也引发了我的猜测与思考。 “越是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句子:“越”“越”“但是”;“一再也离不开它”,看出“我”“想动”而不敢的心理,一抓住机会

9、就去观察探索的心理。“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句子:从“唯恐”“还是”“真是”词语看出,“我”担心父亲把表盖上,把担心的心理呈现出来。“还是”写出父亲盖上表后“我”的遗憾,“真是”写出“我”的遗憾更沉重。一天, 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句子:“一边一边”,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父亲的表,把我的特别想探究的心理呈现出来。 “此后,我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句子:“常常”因为对表特别好奇,特别想探索,所以常常要求父亲打开表给我看。写出我的好奇。【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抓

10、关键词语,品析句子,分析“我”的心理。21318节 三个“为什么?”关联句。读一读。“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为什么呢?”“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呢?”实际上,者后面还有一个“为什么”,你把三个“为什么”放在一起,能看出什么呢?一个为什么就能看出“我”的好奇;三个“为什么”是把关联句整合在一起,更能印证“我”不仅好奇、而且还爱探索。【设计意图】学会把相互联系的句子整合在一起,分析“我”的形象特征。3.文章中除了写“我”之外,还写了谁?父亲。描写父亲的句子。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只许听,不许动。”停

11、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 父亲为什么不许“我”动他的表?从中你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虽然怕我弄坏我的表,又会打开表给我看,父亲没有直接告诉我怀表发出声音的原理,而是说有会蜇人的小蝎子,因为我知道小蝎子会蜇人,就不敢去动表,只是在强化我不能动表的要求,然而父亲也知道我是个好奇心特别强的小孩,说会蜇人的小蝎子其实也契合小孩子的心理和认知,反而更激发我去思考与探究。所以,这是一位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又不浇灭孩子童心的父亲。【设计意图】从父亲的行为理解“我”虽遇到困难仍然是个爱探索,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同时感知父亲的形象。4.最后,在我的努力下,“我”证实了“我”的猜测。后

12、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那么,作者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结合课文的第1句话,说说你的认识?预设1:我长大了,学知识了,就不说了。预设2:我走出小城,看到过机器,知道手表的工作原理后就不说了。预设3:我自己有了怀表,学习过手表的知识后,我就不说了。【设计意图】“不知说了多久”,把握“我”的天真好奇心强的形象,“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明确认识事物,探索事物有一个发展过程。(五)简要介绍作者。幼年时期的作者是这样一个爱思考、充满好奇心的小孩,那么长大后的作者是怎样的呢?引入作

13、者生平。追问:你认为,成为学者、诗人的作者与本文中的冯至有什么相通之处?再追问:难道有了这些品质,就一定能成为诗人、学者吗? 小结:善于质疑,爱思考,是文学创作者想象翅膀飞翔的起点,也是为他日后文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40年代,人们忙着解决温饱生存的问题,但是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却反映着从精神层面领悟现代性困境的问题。这不能说与小时候作者就拥有的爱思考、爱探索的性格无关。所以,我们明白,成为诗人、学者、教授的作者,与作者小时候的这些品质息息相关,但又要明确它不是唯一的条件。【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自主感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九、课后作业1.(必做题)文中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简单的对话,给我们呈现了冯至小时候是这么一位好奇、又爱思考、爱钻研的孩子。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仿照课文第一段写一段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的经历。(150字左右)2.(选做题)除了这篇文章之外,作者还写了另外两篇彩色的鸟猫儿眼,三篇“向儿童说我童年的故事”的短文,阅读另外的两篇文章,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文章,说说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十、板书设计表里的生物 冯至 我 我以为 经验 好奇 爱思考 关键词 我想 猜测 探索 天真 关联句 证实 印证 我只想 又猜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