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251809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和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和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和反思.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位,有关统计的知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的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2、 过程与方法: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复习反馈,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要了解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扇形统计图。 生进行回顾思考: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

3、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师提出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探究新知,学习扇形统计图 观察以下三幅扇形统计图,小组讨论:这些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说说什么叫做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1)1999年我国城乡人口统计图市镇人口30.89% 乡村人口69.11% (2)我国土地状况统计图高原26.04% 山地33.33% 平原11.98% 丘陵9.90% 盆地18.75% (3)某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人数统计图 文娱30% 美术10% 体育60% 盆地18.75% 小组讨论:可能的出的相同点:扇形统计图用圆来表示整体,就是100%。用扇形来表示各部分,其中的百分数表示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

4、几。从而总结出:扇形统计图有这样的的特点:能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能看出各部分的大小关系。 联系百分数的知识,把圆看成一个整体,进入扇形统计图的原理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它的形成思想。结合情境设置的具体例子,指出百分比与在圆中所占份额的对应关系,从而一步一步分析扇形。 发散思维,巩固知识 观察我班学生课外活动人数统计图,说出每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文娱30% 美术10% 体育60% (1)参加文娱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2)参加美术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3)参加体育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 下面是两个班的成绩统计图:(1)如果85分以上为优秀,分别计算两班的优秀率:一

5、班优秀率:_二班优秀率:_哪班的优秀率高?(2)指出一班人数最多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3)这两个班的及格率分别是多少? 依据扇形统计图回答问题。(1)30%(2)10%(3)60% (1)60% 56%(2) 180(3)86% 88%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扇形统计图 圆 扇形整体 部分 反映了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本课时的教学,以条形统计图和百分数等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来认识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复习任务,探究学习一直到布置作业等环节,处处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在教学中我也有许多的问题: (1) 时间上的分配把握不准;在回顾旧知识这部分内容时间用的太多,导致探究新知的过程着着急急的。 (2) 没有面向全体同学,回答问题的一直就是那几位同学,冷落了其他同学。 (3) 亲和力有待于加强。 (4) 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太过单一,而且鼓励太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