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245648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书所见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板书: 夜书所见二、解诗题,知作者1、简介作者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3、解诗题(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2)谁来说说“夜书

2、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三、初读古诗1、一读(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3)齐读全诗。2、二读(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3、三读(1)理解“注释”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B、与下面注释里的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找到了吗?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E 、

3、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2)学生自由读诗。四、明诗义,悟诗情(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二)学

4、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诗人的生活情境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2、学生想象说话。3、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三)学习三、四两句1、课件演示“一灯明”。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4、他看着这一点

5、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四)整体感悟1、出示整首诗。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2、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学生自由练习背诵。3、指名背诵全诗。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