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024467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84 大小: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doc(1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眼与眼眶的解剖第一节 相关的解剖术语第二节 颅骨与眶骨第三节 眼的结构第四节 眶内容物第五节 眼和眶相关的脑神经第六节 眼附属器第七节 视路的解剖第一节 相关的解剖术语在解剖学和组织学中,结构的位置和关系要求用国际通用的术语来描述。人体被一系列假想的平面分开(图1-1)。正中面或称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与正中面平行的任一切面称矢状面,垂直于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与矢状面和冠状面都垂直的面称水平面。涉及的解剖结构相对位置的术语:内侧(靠近人体的正中或正中矢状面)和外侧(远离人体的正中或正中矢状面);前(靠近身体的前表面)和后(靠近背部);上(身体直立,

2、靠近头部或喙突的称为上)和下(靠近尾部的称为下);浅(靠近身体的表面)和深(远离身体的表面)。对结构的相对位置不能用一个术语准确描述的,可用联合术语来描述,如腹外侧、后正中等。图 1-1 相关的解剖平面图解第二节 颅骨与眶骨一、颅的整体观颅骨,包括下颌骨(更准确的说是带有牙齿的骨),由高度改良的轴骨成分(枕骨)和颅面骨构成。颅面骨分两部分,上部是呈碗状、容纳脑的脑颅,即神经颅。下部的面颅即内脏颅。颅骨可进一步分为颅盖和颅底。二、颅的外观颅骨间借缝(坚固的纤维连结)相连构成颅。脑颅骨共8块(仅两种成对),面颅骨包括14块,其中不成对的有两块(图1-2A,B)。颅包含许多腔,反映了其复杂的功能:

3、颅腔容纳、支持和保护大脑 鼻腔与呼吸和嗅觉有关 眼眶容纳眼及其附属器 口腔为消化道的起始部,负责咀嚼和初步加工食物;含味觉感受器。许多颅骨内有含气空腔,如鼻旁窦(图1-3)。整个颅的主要解剖特征见图1-2A和B(颅的前面观和侧面观)。图中标明了与眼和眼眶有关的多数结构。图 1-2 颅骨两面观:(A)前面观;(B)侧面观来图解各块骨及重要的解剖界线三、眶骨两个眶腔位于脑颅和面颅之间,由鼻腔、筛窦、蝶窦将其隔开(图1-3AC)。每侧眼眶是一个凹腔,容纳和保护眼及眼附属器,并提供眶周面部的神经传递和血液供应。上颌骨、额骨、蝶骨、颧骨、腭骨、筛骨、泪骨构成了眶壁(图1-4和1-5A,B)。眶大致呈四棱

4、锥形,底为眶缘,尖为视神经管。眶有上、下、内侧和外侧四壁(图1-4)。眶下壁由外向尖端逐渐变窄,因此锥体的尖部呈三角形。眶在眶缘后宽约1.5cm。除内侧壁呈长方形外,其余眶壁均近似三角形。眶内侧壁大致与正中矢状面平行,而外侧壁则与该平面约呈45度角。眶口朝前外稍偏下方开放,因此从眶尖入眶的肌肉都走向前外方(图1-3A, B)。眶约40mm高、40mm宽、40mm深。眶容积约30ml,眼球占其五分之一容积。图 1-3 计算机线断层扫描术(CT)和磁共振(MRI)分别从横断面(A,B)和冠状面(C)扫描头部,显示眼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图中包括筛窦(ES)、额窦(FS)、上颌窦(MS)、蝶窦(SS)

5、、鼻腔(NC)、下鼻甲(IC)、眼外肌(EOM)、视神经(ON)和海绵窦(CS)图 1-4 眶骨:中间的图是完整的眶的前面观,周围的四个图(最左上方的图所显示眶的切开面)显示构成眶的上、下、内侧、外侧四壁的各骨及其它显著标志。眶上壁:额骨眶板及小部分蝶骨小翼。眶内侧壁: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眶板及蝶骨体。眶下壁:上颌骨眶突、颧骨眶面及腭骨眶突。眶外侧壁:前方为颧骨,后方为蝶骨大翼眶面图 1-5 (A)骨性眶的前面观:显示眶尖部的重要骨性标志及其关系,眶上裂(SOF)、视神经管(OC)及眶下裂(IOF)。IOG,眶下沟;LB,泪骨;EF,前后筛骨孔;SN,眶上孔;FB,额骨;NB,鼻骨;Max,

6、上颌骨。(B)眶的侧面观:ZB,颧骨;PtMF,翼上颌裂;GtWS,蝶骨大翼;ZFS,颧额缝;ZFC,颧面管;LC,泪嵴;E,筛骨;Mx,上颌骨(一)眶壁构成眼眶上、下、内侧、外侧的骨总结于图1-4中。眶上壁的特殊结构: 泪腺窝 位于眶上壁前外侧、额骨颧突的后方。 滑车窝(凹) 位于眶上壁的前内侧,距眶缘约4mm,为滑车(小滑轮)的附着处。上斜肌的肌腱通过滑车。 筛前孔和筛后孔 位于眶上壁和内侧壁的交界处、额筛缝的上方(图1-5A),有筛前、后神经和血管通过。关系:眶上壁使眶与颅前窝和大脑额叶分开,除蝶骨小翼形成的部分外,余部眶上壁质薄透明。额窦位于眶前上方。眶内侧壁的特征: 眶内侧壁呈长方形

7、,质薄(0.20.4mm)。构成此壁的四块骨被垂直缝分隔(图1-4和1-5A)。 容纳泪囊的泪囊窝:位于泪嵴前后部之间,泪囊下方与鼻泪管相连接(图1-5B)。关系:眶内侧壁是最薄的眶壁,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在干燥的颅骨透过此壁可较明显的看到筛窦(图1-5A,B)。眶内侧壁的中部自前至后依次排列有前、中、后群筛小房和蝶窦。眶蜂窝织炎鼻窦感染可通过纸样薄的眶内侧壁(纸样薄板)蔓延至眶,形成眶蜂窝织炎。眶下壁的特征: 眶下壁由内向外稍向下倾斜。 眶下壁有眶下沟经过,此沟在眶下裂向前走行,达眶缘前移行为眶下管,然后在眶下缘下方约4mm处开口于上颌骨前表面,称眶下孔(图1-3C, 图1-4和图1-5A)。与

8、周围组织的关系 眶下壁下方为上颌窦所在,二者之间的骨壁厚约0.51mm(图1-3C)。眶下壁虽然较内侧壁厚,但由于缺乏筛窦及鼻的支持保护,故更易受伤而发生骨折。眶和上颌窦内的肿瘤可通过眶下壁相互蔓延。眶外侧壁的特征(图1-4) 外直肌棘:为小的骨质隆突,位于蝶骨大翼的眶尖部,外直肌的一部分即起始于此。 颧孔:颧部的血管和神经向颞窝及面颊的分支(颧颞神经和颧面神经)通过此处(图1-5B)。 眶外结节:附着有外直肌节制韧带、眼球悬韧带及上睑提肌腱膜。 与颅中窝联系的小静脉通过的孔。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自前向后依次排列着颞侧皮肤、颞窝及颅中窝(图1-3A)。(二)眶缘、眶裂及视神经管1、眶缘眶骨边缘增

9、厚形成眶缘,保护眶内容物。它由三块骨构成:额骨、颧骨及上颌骨(图1-4和1-5A,B)。眶外侧缘最厚,眼球在此处暴露最多,故易于受到外伤。眶外侧缘凹向前方,所以偏后于眶内侧缘(见图1-2B和1-5B)。由于存在泪前嵴,眶内侧缘的下半部锐利易辨,而上半部不易辨认(图1-4和1-5B)。2、眶上裂眶上裂位于眶上壁及眶外壁之间,为蝶骨大小两翼之间的裂隙(图1-4,图1-5A,C),为眶与颅中窝最大交通处。它形似逗号,外侧最窄,内侧较宽。其长约22mm,由蝶骨小翼后根与上部的视神经孔相隔,内外侧间有起源于总腱环的外直肌穿过。通过腱环周围的结构有:泪腺神经、额神经、滑车神经、眼上静脉及泪腺动脉回返支。泪

10、腺动脉回返支与脑膜中动脉吻合,共同通过眶上裂外侧的颅眶孔走行。在肌锥尖部内,通过腱环的结构有:动眼神经(上下支)、外展神经、鼻睫状神经、睫状神经结的交感根及各眼下静脉(图1-5C)。3、眶下裂眶下裂位于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成为眶与颞下窝及翼腭窝之间的交通处。此裂起于视神经孔的下外方及眶上裂附近,向前向外行进约20mm,其末端距眶缘约20mm(图1-4和1-5A)。眶下裂的中部较二端狭窄,在活体上可见其被眶周一些不知功能的平滑肌覆盖,称眶肌或Mller肌。眶上神经、颧神经及翼腭神经结的分支由此通过。4、视神经管视神经管为一位于蝶骨的骨性管道,自颅中窝向前下外(36度角)走行至眶尖,由蝶骨小翼二根

11、相连而成。两视神经管口在眶尖处的距离为30mm,颅内二管口的距离为25mm.。视神经管呈漏斗形,前方最窄,在眶内的开口为卵圆形,其上下缘锐利,上壁较长(1012mm)。其在颅内的开口也为卵圆形,下壁较长。视神经管内侧为蝶窦和后群筛窦,上方为嗅束。其内有视神经及其鞘膜、眼动脉通过,在硬鞘膜内,眼动脉先在视神经下方然后再在其外侧走行(图1-5C)。交感神经纤维与眼动脉伴行。图 1-5续 眶深部结构 (C)图示右眶的眶上裂和视神经管。图中标出了起源于总腱环的眼外肌及出入眶的颅神经和血管的相对位置。GS,蝶骨大翼;LS,蝶骨小翼;F,额神经;E,筛骨。通过眶上裂的各结构的首字母形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记忆

12、符(LFTSNIA)四、副鼻窦副鼻窦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及上颌窦,是颅骨内的含气空腔,通过许多孔与鼻腔相通。与主要气道腔类似,上皮纤毛通过摆动将窦腔粘膜分泌的粘液排向这些孔处。鼻腔的感染常蔓延至鼻窦,使其内粘液增多并发生感染。鼻窦有加温湿化空气、对声音产生共鸣及减轻颅骨重量的作用。其大小和外形有个体差异。(一)额窦(图1-4和图1-6)额窦成对,位于眉弓后方的额骨内。二窦之间由薄骨隔分开或进一步细分,左右常不对称。额窦可向外侧延伸达额骨颧突。每侧近似三角形,最高可伸展至眉内侧端上方(图1-6)。每侧额窦通过筛漏斗或直接通过鼻额管开口于鼻腔的中鼻道。窦腔粘膜有眶上神经和血管分布,故额窦病变引起的

13、疼痛部位与眶上神经的分布部位一致。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额窦的个体差异很大,最近对大量额窦外形影像资料所作的几何形态研究(椭圆傅里叶分析)确认了这一观点。这对取证中的个人鉴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Christensen,2004)。图 1-6 (A)头的冠状切面 图示除蝶窦外的多数副鼻窦。(B)图示头的表面解剖及副鼻窦的相对位置:1,额窦;2,蝶窦;3,筛窦;4,上颌窦(二)筛窦(小房)(图1-3AC和图1-6)额骨、上颌骨、泪骨、蝶骨及腭骨均参与构成筛窦外侧壁,但薄壁的筛窦小房构成其大部分。筛窦小房数量不等,可分成前、中、后三群。一般引流方式如下:前筛房开口于半月裂孔,中筛房开口于筛骨泡(及中鼻道)

14、,后筛房开口于上鼻道。筛窦前方为额窦,后方为蝶窦,中下方为鼻腔,外方为眶(图1-6A)。(三)蝶窦(图1-3A,B和图1-6)蝶窦位于蝶骨体内,由于上方有容纳垂体腺的垂体窝,故其上壁呈锯齿状(图1-7)。有一中隔将其分开。窦外侧壁上有一标示颈内动脉位置(海绵窦内)的横嵴,上方为视交叉和视神经,下方为鼻腔,前方为筛窦,后方为成对的海绵窦(图1-8E)。蝶窦开口于上鼻道或蝶筛隐窝。可选择鼻腔及蝶窦作为垂体腺手术的途径。因此,外科医生必须清楚上述结构的相互关系。图 1-7 颅腔骨 (A)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间的界线及颅底的主要孔裂和重要标志。HF,垂体窝;DS,鞍背;SC,交叉沟;IAM,内耳道;

15、JF,颈静脉孔及窝;ACP,前床图;PCP,后床突;FL,破裂孔。(B)颅盖内面的特征标志。(C)颅腔影像显示(A)图中的特征标志:EC,导血管(四)上颌窦(图1-3C和图1-6)上颌窦是最大的副鼻窦,呈锥体形,位于上颌骨内,其底为鼻腔外侧壁的一部分,尖端位于颧突内。各鼻窦都有一口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除此外还开口于半月裂孔的下部,其位置较高,故在直立位时不利于引流。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底壁前部的薄骨管内。眶板形成上颌窦的上壁、眶的下壁。眶下壁骨折眶内容物受到快速的外伤性压缩,如在眼球挤压伤时,可导致爆裂性骨折;眶内容物会突入上颌窦内。以前认为,由于眶内容物及眼外肌被嵌顿在断裂的眶下壁上,所以限制了眼球的活动范围,并解释了此类病人的复视现象。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情况下仅是眶纤维脂肪组织被嵌顿在受损的眶下壁上(见64页)。上颌窦的下壁由牙槽突形成,其中有许多由第1、2磨牙突入窦内的上牙根,它们与窦间仅隔一层薄骨膜或粘膜。因此,上颌窦炎会出现牵涉痛如牙痛,反之亦然。此外,牙根的感染也可导致上颌窦脓肿。上颌窦的前壁外侧壁朝向面部,上颌窦梗阻的引流或其它窦内手术均可通过此途径进行。后壁与颞下窝相邻。五、颅腔(图1-7AC)颅腔内容纳脑、脑膜、相关的血管及颅神经的颅内段。颅腔的底可分为前、中、后三个窝。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