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心理.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024124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心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心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心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心理.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一厢情愿的事情,它是师生在一定背景和基础上相互了解、相互质疑、相互评价、相互促进的过程,这在语文课堂上表现更为明显。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不能等闲视之。新课标提倡探究、合作、综合性学习,更需要教师有相应的心理学基础和相应的心理对应策略。因此,教学应该符合教学规律,同时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挖掘学生心理资源,辅以相应措施实现互动学生身上蕴藏着许多可挖掘的“心理资源”,可有的放矢加以利用。下面列举主要的几项。1、学生:好奇好胜心理教师:以“新”激人

2、,激励竞争。教师紧扣教材,设之以厅,激之以欲。有计划地适时地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让学生充分地自我表现,发展个性,畅通心理流向渠道我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时,从作者夜游的原因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里,进一步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探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学生:爱屋及乌心理教师:以“情”育人,缩小距离。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是“交往性学习动机”的结果。事实上,教师和蔼可亲,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也会“亲其道,乐其学”。初中学生期待的是与教师的心理沟通,信息交流,且容易受到自我沟通能力的制约。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条件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愉快、自觉的心

3、理沟通,缩短其心理距离,形成一个多向、网络式动态的心理注射渠道,心理注射便纳入了一个亢奋的轨道。3、学生:务实功利心理教师:以“法”授人,联系高考。学生对于分数的追求自然在情理之中,教师需研究语文中考动态,琢磨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善于设置训练点,对平时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归纳与总结,并辅以运用课文训练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学所学得以巩固、运用、迁移、转化成能力,拥有解题的抓手。4、学生:流行时尚心理教师:以“境“唤人,与时俱进。生活经验作用于大脑的痕迹都来源于相应的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构成了“心理语言特区”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只要外界刺激与这个核心内容保持了某种适应性,就能激活接受

4、者的主题思维,成为行动的不竭动力。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增加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走向学生内心深处,切中其生活经验的指向性。设置一种学生感到熟悉亲切的心理认知和感受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到教师所要告知学生的知识中去。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的教学中,我采取了用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曲进行导入,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歌词的内涵,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自己的聆听感受,从而自然过渡到文本内容的讲授。以激活心理内码为设计原则,优化课堂教学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心理过程要经过“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这几种心态,提出教学程序也要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流向。语文教学可

5、分为“感知发现获得”三个阶段,教师要在这三个阶段激活学生的心理内码,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以下列举主要的几项。1、用首因效应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事实,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故乡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让我们去看看鲁迅笔下同样是三四十岁的闰土吧。同学们找出了对他的外貌描写,再根据课文的叙述找出了他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外貌以及精神状态的变化。发现他不只是外貌上巨大的变化,还有内心前所未有的变化,无情的岁月在他脸上刻满了沧桑,不禁感叹唏嘘不已。更认识到封建伦理对人性的

6、压抑和残害,使学生心理中的具体感被加强。其他的岁月都处于被剥削被凌辱的地位,不禁感叹唏嘘不已。更认识到封建伦理对人性的压抑和残害。产生了对闰土的深切同情。2、用等待效应唤起学生的期待欲,欲擒故纵,设置悬念。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出“冰山原则”,这也适用于教学。教师像海里移动的冰山,把“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学生去想象和探索,使学生期待得到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的注意就经常处于紧张兴奋状态。3、用迁移效应促使兴趣迁移。我在教授隆中对分析人物形象时,发现课堂中有两个学生转向事外,窃窃私语,课后一打听原来他们对课文中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计谋颇感兴趣,正讨论它的详细过程。这给了我不少启示。说实

7、话,自己对并没认真解读过,从来都是一读而过,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点。后来我进行弥补,竟然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当学生知道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具体的计谋后,更敬重诸葛孔明非凡的济世才能,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中人物描写作用的理解。4、用情感效应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存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对教学信息加工时强调信息的情感,针对学生情感需要发出刺激信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教师要把语言学习的成就感还给学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坚持以激励为主,辅以理解、尊重、信任、肯定、表扬、奖励,从而

8、引发快乐情绪。5、用审美效应让学生感悟美,接受美的熏陶。审美的过程不仅是陶冶情操的过程,也是开发智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审美激活学生的思维。“语言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审美点,如杜甫的登高、陶渊明的饮酒“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美,孙犁的荷花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美在典型”的典型美,鲁迅的祝福、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忧愤深广的悲剧美教师充分发掘课文中的审美因子,唤起学生内心的审美期待。6、用群言效应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质疑、求异、解疑。教师采用“旁敲侧拨”的办法,这里挑一挑,可能挑起解题的闸门;那里拨一拨,可能拨动思考的齿轮。一旦思维的机器转动起来,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这时,教师不必当争论的“裁判员”,即使最后 的结论,也可让给学生。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设置问题“假如你家要聘请保姆,愿不愿意请阿长?”,以此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对阿长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理解。7、用创造效应激活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给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供必要的外部刺激,这就好比“投石激水”,创造性思维的水被激活了,满足创造需要的快乐情绪才会油然而生。教师关注学生心理,控制好语言教学心理场,再施以相应的教学措施,才能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