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024116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我们的主体教育对象,抛开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下工夫,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模式,多好的教学方法,其结果也可想而知。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等,从学情出发开展的教学才是有质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因材施教”也正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保证和基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性。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教研组组织教师听课,以便互相提高教学水平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为的是“因材施教”探路子。记得有一次在听七年级英语“My names Gina.”Section B中的Number,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很积极,反应良好。从zer

2、o到nine数字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老师指到哪里,他们就能读到哪里,甚至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还能从ten往下说。听课者无不为这一课堂气氛而高兴。这些学生为什么反应这样快?他们告诉我他们来自中心小学。我明白了,中心小学开设了英语,其它完小还没有这样的条件。这意味着本节课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意义,而其他学生在读写上仍忙于应付。这种情况说明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需要,才能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可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

3、“备课要备学生”,但教师们备的更多的教材大纲,所谓“备”学生,通常也只是教师在办公室里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的做出的种种判断。这种主观判断往往与学生的客观实际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也常常导致教学失去针对性和实效性。试想一下,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情景,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实施教学,把握好教学难度的设计。让课堂教学游离学生之外,势必造成一类学生对学习内容觉得太容易了,没有什么吸引力,是“吃不饱”,因而分心做一些其他事情,另2一类是课堂学习内容对他们来说太难,根本听不懂,是“吃不了”,上课对他们来说就好像听天书,很难受,但不得不遵守课堂规则,无奈之下只好溜号或睡觉。所以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教学行

4、为是盲目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必然是低效的,了解学生,才能顺之而教。二、可以使主观判断更接近客观现实,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有一位老师在教“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时,布置给学生的家庭作业是记录当天国内主要大城市的天气预报,结果几乎没有学生完整地完成作业。那位教师调查之后才知道学生是看电视做记录,由于记录能力不够,所以没能完成作业。错不在学生。教师对教学做了调整。在做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的很多“错位”都是因为缺乏相互的倾听和沟通造成的,所以“因材施教”实现教与学的和谐。三、可以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避免低估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智力上的差距并不

5、大,而且他们都有非常大的潜能。即便是学困生,他的成绩差也不意味着他的智力差,更不意味着 他没有潜能。教师往往容易根据表面现象做出判断,因为学生的成绩差而低估学生。教师低估学生直接有损于学生的自信,最终造成学生自己低估自己。要改变这种情况的有效方法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的机会和做事的平台,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当我们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学生身上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和创造性。3四、可以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吗?是,但不完全是。研究学生,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自主下上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只要学生能自己做的,我们就尽量

6、让他们自己做。需要引导的地方,稍微引导一下,继续让他们自己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饽论,一方面,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教师又很少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其实,在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这也是很多学生不主动学习的原因。只有当学生能够自主发展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拥有尊严感,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教师只有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全面关心学生,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不观注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在“因材施教”上下工夫,即使有好的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于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是再建的,作为主体的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获取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问题困惑。从学情出发开展的教学才是有质量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是每位教师的必修功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