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0240157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蜡烛一、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三、 教学课时 1课时四、 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说到蜡烛,我们由蜡烛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学生思考并各抒己见后老师点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何当共剪西

2、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二、 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情况烧灼(zhu)桥头堡(zhu)地窖(jio)匍匐(p f)腋(y)下拂(f)晓 瓦砾(l)颤巍巍(wi)西契柯拉耶夫(q k y)舀(yo)鞠躬(j gng)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2、作者介绍西

3、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3、梳理故事情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n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

4、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一位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4、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听完这位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故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5、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A环境(衬托)a.故事发生再二战时期,发生在炮火连天的男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共有11次之多,对炮火的多次描写。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惨烈,同时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也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l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n 外貌描写:“她太衰老

6、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黑围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n 动作描写:l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掩埋烈士:非常吃力安葬烈士: 亲人礼葬守护烈士:充满敬意l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三“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三“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n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

7、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第五段,设想一下文段中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也就说,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因此,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眼见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心情无比沉痛,并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用行动向烈士献上自己的爱戴和敬意。不但在烈士坟头点上自己最心爱的结婚喜烛,而且彻夜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超越国界的母爱。) 老妇人的思想感情是敬爱和哀痛。C物蜡烛文中多次提到

8、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请早出来。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本文烛光(7次)的象征意义:l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l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

9、的象征。 思考含义: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结尾这两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讨论明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小结:蜡烛的深意:1.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 象征老人对红军

10、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 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4、全文小结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三、布置作业 课后第二、三题四、板书设计蜡 烛 1、环境 炮火连天(衬托) 2、人 南斯拉夫妈妈掩埋烈士:非常吃力安葬烈士: 亲人礼葬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3、物 喜烛、黑围巾 西蒙诺夫 五、教学反思: 本科的教学遵循了新课程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只做适当的点拨。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突出主要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探究,通过人物的动作等来体会人物的感情,也通过蜡烛这一事物来探究其意义。学生参与度高。以后在教学中多挖掘文本的亮点,鼓励学生参与。使我的教学课堂更加的和谐。蜡烛的深意:1.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 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 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跨国母子之情(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