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演练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0233821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演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演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演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演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演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演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演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倾向。B“日暖南山石”一句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E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答案】CE【解析】C.“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悲”和“暖”形成对比。E.诗人没有离开故国,“乡国”

3、是“家乡”的意思。(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_【答案】相同点:都有思乡之情。不同点: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表达的是漂泊在外,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解析】注意答出相同点:思乡,然后分析不同点:崔诗是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是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田家行(唐)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

4、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的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C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D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将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

5、匹拿来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答案】(1)AD【解析】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D.“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_【答案】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情感。这首诗的后四句写了村民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这四句寄寓了作者对村民的同情,揭露了

6、统治者对村民的无情剥削。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注】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摐摐:拟声词。釭:灯。(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

7、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答案】AD【解析】A.“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

8、简要分析。_【答案】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对友人的赞颂之情,相聚的欢愉之情和惜别之情。分析这些情感时须结合具体词句。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秋思(宋)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注】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

9、住在山阴故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

10、之情。【答案】CE【解析】A.“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的意象。B.产生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D.“欲获高位而不得”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_【答案】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过着闲适生活的具体表现,再分析诗人的不安的心情,诗人的不安来自于他的忧国忧民和无所事事。把这两点分析清楚即可。5阅读下面

11、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范成大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

12、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答案】CD【解析】A.“早春季节”错,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B.“陨落的荷花”错,诗中“残红”当为桃花。E.“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错误,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_【答案】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

13、的生活情趣。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的恋春之情、闲适之情和眷恋之情。分析诗人的情感时要结合具体诗句。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再用“昨夜”点明其来的时间,“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B颔联运用倒装手法,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这些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

14、”“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C颈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D尾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前面第三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表明了诗人的谆谆告诫,可谓语重心长。E本诗把叙事、写景、议论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答案】AE【解析】A.“宁静”错误,应是“萧瑟”。E.“议论”应为“抒情”。(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_【答案】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