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点思考.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0232760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点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点考虑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点考虑?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北宋文豪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笔者以此篇课文的教学为例,阐述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及如何找准教学细节中的切入点的详细做法。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好一切的动力源泉。但由于学生文言知识储藏不够,认识缺乏,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尤其重要。1.选择良好的课堂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开始上课,首先应巧妙设计有趣的导语,将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其次,应交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走进文本之前,先走近作者。

2、如本课可以乌台诗案的事件导入,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事件开展结果的关注。从乌台诗案的事件导入后,教师应对课文标题进展解读。如:题目中的记是指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又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中终究有怎样的美景?从而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本。优秀的诗人,优秀的作品,往往有很多人研究、评价。特别是一些文学大家的评论,简明扼要,真切中肯,很值得借鉴。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林语堂对苏轼评价的一段话导入,即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以便使学生对作者的品性、性情有一个大致的理解。2.改变课堂单一的教学形式,激发兴趣。生动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身心愉快

3、,还能调动学生,使之积极考虑,充分参与课堂互动,最终学有所获。与其他文体的授课一样,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新课时,也可以变换原有的单一形式,适中选用下面几种形式。一是穿越式:文言文中讲述的内容距现代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在学习中很难与作者产生同感,所以教学时可适当引入现代生活故事,以期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能引起学生共鸣。二是故事式:文言文教学中,逐字翻译显得有些枯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文中人物的相关故事。比方?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张怀民的故事,以及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其他一些故事。三是情景式:心理学认为:直接的兴趣产生于被感知事物自身的兴趣性和新异性。成片的文字符号,单纯的说教,抽象的讲析,难以引

4、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活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媒介。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朗读时配以缓慢淡雅的古典音乐,月下空明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这样的情境。二、找准教学细节中的切入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1.从文眼切入。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提醒主题、升华意境、概括内容和点明感情的关键词句。本文叙事、写景、抒情,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文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点明闲这一文眼。教学中从文眼入手

5、,设置相关问题:闲字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表达闲?闲中还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展考虑,在文章中找出苏轼闲而入睡、闲而起行、闲而寻友、闲而漫步、闲而自得的相关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2.从背景切入。学习文言文教学时,适时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态,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一方面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比方乌台诗案。另一方面,教师有必要再补充一些资料,比方提问:苏轼真是一个闲人吗?出示两那么资料:1元丰二年,苏轼以犯官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苏轼有自笑平身为口忙之句。林语堂?苏东坡传?2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

6、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苏轼这样,闲人的内涵就变得更加明晰明朗,即有清闲,有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也有自适和自乐,更多是苏轼性情旷达,气度高远。3.从情境切入。情境的利用,不仅可以焕发出语文课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语文成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和体验真善美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反复诵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用自己的话语生动描绘,再现那种幽静空明的情境;通过改句庭下如积水空明,而竹柏之影交横,似水中藻、荇。与原句的比照,进一步体会那种虚实相应,幽静迷离的幻境,感悟出作者宁静的心境中还有一份惊喜愉悦之情。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和找准切入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做到这两点,既能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阅读活动,又能对学生进展有效的阅读才能训练。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走进文本到深化文本,有效地完成教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