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218148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ichael Wolf客体关系、自恋和自体体系精神分析包括对心理的理解和治疗,而心理是指一个人的内部世界。什么是 内部世界呢?个体内部世界的结构如何,是遵循什么原则而工作,又是如何被构建 并形成的?它如何与自己、与外部世界及现实发生联系,其中的动力学过程是怎样 的呢?人类的内部世界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尽管近来一些研究显示婴儿自出生就有 行为能力,不仅仅是反应能力,甚至在出生前还是胎儿时就已具有不同的能力,然 而人类的内部世界是从出生后第一个月才开始萌芽,在随后的几年中逐渐发展形 成。这个发展过程有赖于婴儿与父母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相互作用关系。由此产生了 第一个精神分析的观点:内部世界是通过内化这

2、些相互作用的体验而形成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模式可见于作为主体的婴 儿,也可见于成人,对于我们来说也可见于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患者。“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或自体仅存在于与其他客体发生的相互关系当中,而 这个客体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内部客体是通过对外部客体的内化而形 成的,主要是对早年和父母的相互关系的内化。本文将讨论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些 重要理论概念,尽管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对这些理论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根据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本能驱力都有来源并有目标,而其来源和目标都 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环境变量(包括客体)对它的影响作用很小。这里客体是指 驱力目标得以实现的对象,它

3、是可变的,随环境改变而发生改变。弗洛伊德特别强 调婴儿最初的爱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他指出早期的吮吸关系是所有后来爱的关系 的原型。在这个观点中,他第一次扩展了早期关系的实质,认为它不仅仅是口欲性 欲。妈妈对孩子的爱抚、亲吻和晃动都是在履行一个母亲的职责教会孩子去 爱。自我心理学家们(如Hartmann, Mahler, Spitz)认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 展理论,他们也强调客体关系的发展是以自我功能发展为基础。目前普遍认为新生儿是一个尚未分化的生命体,没有心理结构的分化,没有 心理地形学上的分化,也没有心理动力性的分化。本我、自我都还没有从共同的未 分化核心中分化形成。如果确实可以区分意识、前

4、意识的话,它们的差别和意识过 程也是毫不相关的。婴儿不能区分环境中事物的差别,也不能区分人和事物的差 别,他们甚至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环境,这些现象说明婴儿不能区分由自己身体传 入的感觉和由外界世界传入的感觉。正由于这些识别能力的不足,新生儿往往被认 为将所有事物都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他将所有利比多能量都投向自己。由于婴 儿尚不能将母亲和自己区分开,他也不可能将母亲体验为一个“客体”,一个爱的 客体。因此弗洛伊德认为生命最初阶段的特点是“原始自恋”(见下文),也有人 称这一阶段为“未分化”或“无客体”阶段。总体而言,客体关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未分化或无客体阶 段;(2)过渡阶段

5、;(3)客体关系阶段。未分化的、自恋的或无客体阶段在强调新生儿具有未分化特点时,自我心理学家并不认为新生儿完全缺乏分 化。他们都认为分化具有体质“约定性”或原基性,即遗传因素决定了分化的复杂 过程的开始,但他们是从内脏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反应以及情感反应等这些最为复 杂的反应过程来观察新生儿,而不是观察机体对环境的知觉差异的反应。过渡阶段这是未分化阶段和最后建立明确的客体关系的中间阶段。在这一过渡阶段一 些特定的自我功能继续发展,即原始的“身体自我”。距离感受变得更加重要。记 忆痕迹开始形成。一些指向性行为也开始出现。婴儿可以区分自体和非自体,但这 种区分是不彻底的,婴儿仍然不能区分真正的客体。

6、真正的客体关系安娜弗洛伊德将这一阶段定义为“客体恒常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主体是 否始终满意,客体的恒定不变使得客体积极的内在意象得以维持。”婴儿现在能够 清楚地认识到母亲是独立于自己的另外一个人。他对母亲的性欲投注也不再随着自 己的需要而消长。无论自己是否需要,也无论母亲此时是让人愉快的还是痛苦的, 是在身边的还是不在的,婴儿都能够维持与母亲的联系,但这种客体投注仍然是比 较脆弱的,如果客体长期缺失将无法维持。当母亲离开以后,她并不会被忘记。婴 儿已经形成对母亲的持续的内在表象。但当母亲不在时,即使婴儿的需要得到满 足,他仍然会思念母亲并感到痛苦。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基础是认为客体对主体

7、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客体既可以只是身体的部分也可以是个整体,例如单个器官(母亲的乳房)或完整 的人(母亲)。因此母亲或母亲的乳房都可以用来满足婴儿的驱力。而且,根据传 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三驱力理论),至少存在两种驱力,利比多和死亡驱力。因 此,客体即可以被感知为爱也可以被感知为恨,它们分别是利比多和死亡驱力的情 感作用。另外对部分客体和整体客体的使用还与幼儿不能完整地认识到一个客体既 是好的又是坏的有关,例如母亲既是让人感到爱和温暖的,但有时也是让人感到痛 苦的。正是由于这种能力缺乏,婴儿认为客体要么全好要么全坏,他们只能看到客 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客体既好又坏的本质。婴儿对客体既是好的也是

8、坏的不能理解, 因此他们只能看到其部分特性。这种全好全坏的关系与分裂的防御机制有关。事物(部分客体)只有很简单 的好坏之分。如果事物得以充分展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也能认识到事物具有 从好到坏一系列的品性。于是简单的部分客体可以整合成具有一系列品性的完整客 体。因此成熟的个体能够很好地区分完整客体的多方面特征,而该能力的缺乏也提 示个体存在或多或少的深度退行。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亲子互动对精神世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 亲子人际互动是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基础(其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Guntrip,Fairbairn)。它们的观点都与亲附理论有关。亲附理论主要由Bowlby和 Ainsw

9、orth 提出并发展起来,他们区分了成人人格中与四种不同防御水平有关的四 种依附模式:安全的,矛盾的,不安全-回避的,紊乱的依附模式。从功能不良的 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很有可能建立较差的父母依恋关系,在长大后他们也很 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不同的精神分析流派对精神如何通过以下机制进行发展持有不同观点,这些 机制有:投射、投射认同、后投、象征、心理化等。但最终他们都认为精神的发展 主要是与环境中结构和关系的不断内化过程,正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尔伯 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内化就是将经验转化成内部对欲望、驱力等的调节,总体而言 就是心理的动力性运作。我们不应该将内化想象成从外界到内部

10、世界一对一的转化。皮亚杰对认知发 展的描述能更好地解释内化过程,他认为内化需要经由适应和同化过程,反应性的 并积极的将新的体验整合从而建立新的认知功能水平。下文将通过比较驱力和自体的发展进一步介绍客体关系的发展和分化(见下 文)。由以上论述可见,内化和精神发展至更成熟的水平影响着精神或内部世界的 功能运作的普遍模式:初级过程遵循快乐原则,次级过程遵循现实原则。弗洛伊德的术语“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指的是精神机制中两个相互对 抗又互补的模式。初级过程直接由驱力激活,遵循快乐原则,旨在实现精神能量的 自由释放。次级过程预先假定能量释放和干预相互制约,它们是现实原则下的控制 和调节系统。而精神生活

11、完全通过这两个过程的平衡进行着调控,这两个过程随不 同主体而变化,而且随主体的不同状态而发生变化,如觉醒状态与幻想或做梦状态 不同,还会受药物的影响,及其它退行的精神状态的影响,如精神病性的希望性幻 听等。弗洛伊德早在科学心理学项目中就提出了这个重要的二元论观点。简言 之,欲望解放了释放的过程。但是处于前意识状态下精神结构不能区分缺失客体的 表象和它在现实中的知觉,于是在希望的作用下产生了幻听,为了区分是知觉还是 想象还需要从别处获得一些判别标准。第一系统,即初级过程的活动是指向获得大量兴奋的自由释放;第二系统, 即次级过程的作用在于成功地抑制这些释放。弗洛伊德在详细说明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之间

12、的对抗时指出快乐原则只是暂 时占主导,他在后来的文献中写到:“有观点认为一个受制于快乐原则而忽略外部 现实世界的机体不可能维持生命,哪怕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因此它也根本不可能存 在。这个观点是完全不正确的。”他用母子关系互动来回应以上观点,该回答创建 了同时代精神发生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的对抗和互补首先由弗洛伊德运用实用简洁的术语进行 描述。他也将其关系放在一个拓扑维度中进行考量。在对“无意识”进行描述时, 他指出前意识是次级过程发生的场所,它们对初级过程的调节功能具有无意识的特 点。正是由于这种调节作用束缚对表象的能量投注,从而使得认知得以发展,从事 物表象向语言表象发展。的确

13、如此,思想通过“小部分能量的置换”而起作用,思 想的运作要求表象保持稳定性和显著性,如果能量自由流动、初级过程的浓缩和置 换特点占优势,思想的作用则不可能发生。正如Kernberg的假设,精神功能的模式或精神功能连续谱的两极都是以客 体关系为基础,这种客体关系可能是“初级”、“原始”的(与初级过程有关), 也可能是“精细”、“分化良好”的(与次级过程有关)。它们都与自体“初级”、“原始”的表象有关,进一步介绍可见下文Kohut和Mentzos对自恋的解 释。Stern和Lichtenberg对婴儿的研究以及Bolwby和Ainsworth的依附理论都 认为人格和自体的发展都是基于客体关系中所有

14、心理素质的经验形成,也只能经由 客体关系来进行理解。这个观点有助于理解各种类型的亲附关系和客体关系,包括 自恋式的关系。暂不讨论弗洛伊德的“初级自恋”概念形成的更早阶段或马勒的婴儿发展理 论中的“自闭阶段”,根据客体关系的观点,自恋型人格结构的每一种类型或每一 级水平都是一种关系,至少是与自己的关系。对自恋最早的描述是希腊的那西塞斯神。那西塞斯的神话传说这个神话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山谷中居住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名字叫回 声,她很喜欢聊天。不幸的是她受到了诅咒,于是回声只能简单重复一句话的最后 几个词。在这个山谷中还居住着一位英俊的少年,名字叫那西塞斯,他是如此迷人 以至于每个看见他的少女都会在一

15、秒钟内立即爱上他。然而,那西塞斯不爱其他任 何人,他拒绝了所有仰慕者。一天,那西塞斯和朋友们在山谷中漫步,他看见一朵花,于是他停下脚步去 摘那朵花。回过神后发现朋友们都已走远消失在视野中,于是他去追寻他们。他走 过一棵树,回声恰好在树下休息,回声立即爱上了那西塞斯。她不能忍受他的背影 消失在视野中,于是她偷偷地跟着他。回声想和他说话,但因为受到诅咒而不能 说。那西塞斯寻找着自己的朋友,他一边拨开葱茏的灌木枝,一边问“有谁在这 里?”回声简单地回答说“这里!”那西塞斯环顾四周不知声音来自何方,于是又 问“你在哪里?过来!”回声又答道“过来!”那西塞斯仍然没看见任何人,但他 知道一定有人在附近,于

16、是他继续高声问着。每次回声都重复他最后几个词,而不 敢现身,但又忍不住回答那西塞斯的问话。过了一会儿,她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于 是她走到那西塞斯面前,并试图去拥抱他。然而那西塞斯拒绝了回声,转身奔入森 林深处。那西塞斯的无礼、无情之举伤透了回声的心。她如此痛苦以至于不思茶饭, 终于日渐苍白消瘦。一个少女向众神祈求,希望那西塞斯只爱上他自己而得不到任 何人的爱。主管惩罚的女神涅墨西斯听到了她的祈祷,便答应了她。一天,那西塞斯感到口渴,于是到池边喝水。当他低下头时看见了自己的倒 影,但他不知道那是他自己的倒影。他立即爱上了水中的影子,也像回声一样,不 思茶饭,终于日渐苍白消瘦。在他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支花,人们称为水仙 花。在那西塞斯的神话故事中非常重要但又极易被忽略的部分是回声女神的存在 以及他与回声女神的亲缘关系。回声是那西塞斯的映射,在他们的交流中,回声不 能增加任何自己的内容(而总是重复最后几个词,就像回声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