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英《凸显散文本色的散文教学》.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216108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香英《凸显散文本色的散文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张香英《凸显散文本色的散文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张香英《凸显散文本色的散文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张香英《凸显散文本色的散文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张香英《凸显散文本色的散文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香英《凸显散文本色的散文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香英《凸显散文本色的散文教学》.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凸显散文特色的散文教学 - 丁卫军老师执教的背影一课课例研究 张香英 河南省 濮阳市第一中学 作为河南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有幸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执教的背影一课,反复研读课堂实录,如大梦初醒,原来散文应该是这样教的:围绕作者情感的主线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教学内容和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真正凸显了散文教学的特色。一.阅读散文的方法是什么散文教什么?一直是我们自以为明白其实却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教学生一句话-散文形散神不散,实际上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读。想起来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散文是什么?魏本亚教授认为,“散文是作者即时即刻情感的再现。”那么,“阅读散文

2、就是研究即时即刻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阅读时应该更多的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个“我”,关注字里行间充满的感情。丁老师的课正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二、教学生散文阅读(一) 由词悟境把脉文本的情感基调 丁老师的开篇颇有创意,给人一种惊喜感。他抛弃了一开场单纯字词疏通的俗套,首先出示一组词语,问学生关注了吗?让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说说朗读后的感受,学生回答“惨淡”,“凄凉”“伤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出自己的感受“沧桑感“,并且由“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所用的词语能给人这样的伤感沧桑之感”自然引出了下面的主要环节,更是巧妙地把文章的字词教学和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

3、作者的情感结合了起来,做到了对作品的情感基调的把脉,可谓水到渠成,又可谓匠心独运。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完美结合!(二)品词析句-体悟作者复杂情感师:,那“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在哪里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请圈画出来,读一读。(学生在文中圈画,自读。教师巡视。)师:大多数同学画好了。请你来读一读。(生1朗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师:这位同学找得很准确。这是

4、父亲在浦口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大家细细地读,进行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屏显:细细的揣摩,圈画、批注,说说你关注了哪些词语?(学生圈画、批注,教师巡视。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书写的沙沙声。)师:差不多了。我们来一起交流。生2:我关注了“攀”“缩”“倾”这三个动词,这里写出父亲爬月台很艰难,不容易,表现出对儿子的深挚的爱。生3:我关注的是“蹒跚地走”“慢慢探身”,这“蹒跚”“慢慢”写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师:怎么从这两个形容词里读出了父亲的爱呢?似乎还没读到词语的内部去。还有同学关注这两个词了吗?生4:蹒跚的意思是走路摇摆的样子,不方便。父亲年纪大了,又是一个胖子,所以腿脚不灵活

5、吧,走路摇摆,动作缓慢,加上铁道边难走。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坚持自己去给儿子买橘子,这里面渗透着父亲的深爱。师:很好。这样的品读,就进去了,读到当时父亲买橘子时的情景和情感。品析词句就要学习这样的方法,不能笼统地套。好,继续。生5:黑布、深青布,从这几个布字里,可以看到当时父亲当时生活的艰难。师:不错,这位同学关注了父亲的外貌。好。我们来读读大屏幕,看看丁老师的修改,与你们关注的还有哪些不一样。屏显: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生齐读完

6、,再自读原文比较。)师:谁来说说。生6:老师读得更仔细。攀着上面的两手和向上缩的两脚,您给去掉了。师:你读得也仔细哦。为什么不能去掉?生7:说明父亲很努力。师:我们想象一下,年老的父亲,肥胖的父亲当时的情状。真的已是用尽全力了。生8:还有外貌部分的“黑”字。黑是可以读到父亲在守孝。色彩灰暗。师:小帽、棉袍、马褂可以说是当时男人的正装。可是父亲不顾这些,去为儿子买橘子,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甚至是狼狈的,都可以说是一种父爱的深沉。以上是丁老师用品词析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形象,进而让学生体悟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分别抓住“攀”“缩”“倾”三个动词理解父亲爬月台很艰难,不容易,表

7、现出对儿子的深挚的爱; 抓住“蹒跚”“慢慢”两个修饰语的运用来体会用词的深意;并“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到句子的内部的品味赏析方法;抓住对父亲的衣着中的颜色以及用老师修改过的语段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感受父亲的深情。这部分的教学不仅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更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方法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感。可是,散文不是再现作者及实际可的情感吗?这里对父亲爱子之情的分析是不是偏离了散文应该的教学内容呢?我们以往的教学只停留在这一步,那是偏离,可丁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确是高出了我们一筹,请看下面的环节:师:这一幕,作者见到这时父亲的背影,有怎样反应?作者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8、。作者以前没见到过父亲的背影吗?为什么这时流泪呢?先看看,在父亲为送儿子踌躇犹豫的时候,在父亲一路上再三嘱咐的时候,在父亲忙这忙那的时候,我有怎样的想法?在前文中能找到吗?画出相关句子。(学生圈画)师:哪位同学读一读。生14:我找到两处。第四小节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第五小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第一处,当时作者感觉自己能行,父亲送有些多余。第二处嫌弃父亲说话不漂亮。生15:还有第五小节结尾:“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

9、了!”这里作者暗笑父亲迂腐。师:这两位同学,读书很仔细。我们一起来把这三段文字读一读。看屏幕。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段。(生读)师: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想法和现在想法的情感变化呢?生16:现在作者想起来有些自责、后悔。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好像说自己自作聪明。师:大家读一读,再体会体会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聪明的反义词是?对,愚蠢。是说自己自作聪明,实质很愚蠢。说反话,这里用了反语的修辞。记下来。师:这里的暗笑与泪很快流下来了,是一组鲜明的对照。也是父爱之重与“我”的不谙世事之轻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老师用父亲忙碌的时候我有怎样的想法?画出相

10、关句子的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当年和写作时不同的情感变化。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在特定时期对往昔人事的再回忆,着重抒发作者对往昔岁月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和其他类型的文学散文相比,回忆性散文在抒情方面更具特色,一般有两种感受相互交织与碰撞:一种是当时的“我”的感受,文中即作者当年与父亲分别时的情感,一种是写作时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二度感受,即时隔八年之后,作者对当年感受的反省,正是这种深刻的反省,才使这篇散文更具魅力。因而我认为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才真正显示出“大家”的功力,真真是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把握住了散文教学,特别是回忆性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教学不能少了字词句的揣摩品味:我们

11、在很多时候忽略了具体的字词句背后隐含的意蕴,忽略了探讨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出独特的情思,更缺少对文本的探究,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这部分的有效教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三)有效链接-增加理解情感的深度文本本身有许多空白,尤其是一些有历史背景的文本更是如此,如果读者缺乏人生阅历,没有情感的交融点,那么初读文章,往往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链接一些材料,帮助填补这些空白,这样既缩短了作品的现实距离,增加了文本的厚度,也增加了理解作者即时即地情感的深度。1.链接背景由写作缘由理解作者情感师:是的,老师读了以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也许还真没有一篇课文的重要词语集中在一起会给人这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

12、想起要写这篇文章呢?我们看屏幕,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屏显:写作缘由朱自清: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师:是因为父亲的一封来信。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话,在文中的哪里?请画出来。(学生圈画)大家一起读。(师深情范读。教室里短暂静默。)“读一读,这不足30字的文字里,包含了父亲怎样的心愿?教师此时链接朱自清的一封书信,引发学生到文中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最后将目光聚焦在最后父亲的书信中,以此作为推动课堂的切入口,可谓抓准了文本的情感脉络。2.还原场景由父子情感纠结深度理解作者情感师: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对作者而言不是一种将要到来的诀别吗?文

13、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我们看一个资料。屏显: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

14、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以此激发学生的悬念,借助链接的资料,师生共同探寻父亲来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间,隐藏的父子之间的这场“情感战争”,这里没有什么胜者和败者。教师巧妙引领学生:“作者读到信泪如泉涌,是一种什么情感?”又将课堂往前推进了一层。3.同质链接激发读者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师:这篇文章就读到这里,也许我们真正读懂,也要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说屏显: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

15、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或许会帮助我们读懂背影。下课!作品真正的情感价值在于它有否激发读者的共鸣?那么在没有共同情感交集的时候,如何寻找一个情感的契合点?如何让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就需要在理解个性的基础上,找寻情感的共性。龙应台目送中的片段此时出现可谓天衣无缝,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在“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中陡然升华到高潮,此时的课堂已经达到了沸点。总之,丁老师的这节课给人你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理解,以往的做法,也为我本次学习接受的新的理念做了最好的注脚:散文教学就应该还原它本来的面目,无论怎样巧妙的设计,都是为理解作者的情感这个主要的教学内容服务。这样就是解决了课堂的首要问题-“教什么”,虽然理解还很粗浅,但也是一大收获,我以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