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让孩子享受表达三年级习作教学个策略》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0213916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让孩子享受表达三年级习作教学个策略》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让孩子享受表达三年级习作教学个策略》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让孩子享受表达三年级习作教学个策略》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让孩子享受表达三年级习作教学个策略》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让孩子享受表达三年级习作教学个策略》心得体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孩子享受表达三年级习作教学10个策略心得体会 让孩子享受表达-三年级习作教学的个策略的心得体会 新盈中心学校符小丹 听了毛老师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下面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打好拼音、字词的根底关,让学生下起笔来无阻碍俗话讲:“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发现很多学生在习作课上说的很好,但不愿写,其中有一个原因上老有不会写的字,下起笔来障碍太多,自己构思好了,也说好了。但一写总有不会写的字,问别人还好一些,如果查字典速度慢,影响思路。尤其到三年级,字词虽不是重点,但万万不可无视字词。老师一无视字词,学生很自然就会轻视,学生对字词往往会出现见了认识但不能正确书写。所以我认为,从一年级起一定打好字词的根

2、底关。然而,习作起步的学生难免有不会写的字。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完整的写,不会写的用拼音代替,写完再请教别人或查字典解决。把习作补充完整。 二、养成积累的习惯,培养作文自信“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激发学生的写作之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写好作文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学生作文就像盖一座房子一样,房子没有材料盖不好,同样,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藏量,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及积累习惯。 1、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稳定而强烈的

3、写作动机。如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口语交际时,我就开展口头表达能力比赛活动,让学生将每天看见的、听到的、说的话、做的事用笔记下来,告诉老师和爸爸、妈妈,还有认识的小朋友。我将比赛中看到的精彩的句子读给全班小朋友听,让所有的小朋友都了解小作者的生活、感受,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写的心情和气氛,使他们产生摩拳擦掌之势,写起作文来水到渠成。 2、系统的布置积累任务。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教师可以系统、细致地布置每天的积累任务。学生刚进入三年级,教师就可以要求每人多看、多听作好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然后用专门的时间,安排专门的负责人来检查记录情况,不好的要返工补充。 3、鼓励学生多积累。教师平时应多给学生表扬,

4、多给他们展示的时机,给他们露脸的时机,将他们的观察笔记,读书笔记当范文,读给同学听或修改张贴在学习园地里,学生受到了鼓励,尝到了甜头,有了成就感,就更有积累的兴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中,学生会渐渐养成积累的习惯,他们构建习作的材料会越来越丰富,哪一天遇到时机,文思自然就会不断涌向笔尖。 三、细致观察,丰富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什么,怎样写,是我们许多小学生写作时深感头疼的问题。三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通常是只有三言两语,无法对所要描写的事件进行细致的描述。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5、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具体。如在三年级上册中有“笔下生花一栏中让学生自我介绍,许多学生在作自我介绍时,大局部学生笔下的自己都是一个模子“大大的眼睛,塌塌的鼻子,个子不高也不矮,身子不胖也不瘦,爱学习,爱劳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想都是因为三年级的学生不善于观察。为此,我特地让同学们展开一次观察比赛,让他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去细致观察,展开调查,如:自己的长相与别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平时自己言谈举止有什么特点,别人眼中的自己又有哪些性格特点,优缺点,自己的喜好,理想又是什么等等。在老师的提示下,每个学生利用时间充分观察,准备相应的材料,并一一整理出来,他们写出来的语段效果明显提高了,平时很粗心的李昭同学这样写道:“我有一个小习惯 第1页 共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