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案.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0204050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娲造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女娲造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女娲造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女娲造人》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娲造人》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女娲造人教案集贤里中学 李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神话的含义,感受神话的魅力。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女娲的形象,理解神话中想象的运用。通过扩写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体会人类作为大自然孩子的责任。【教学重点】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难点】理解神话中想象的运用一、话题导入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汇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璀璨明珠神话,同学们都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看图引入课题)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齐读风俗通里的两篇小短文,找一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划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由何而来想象。2、朗读文本,感受想象

2、的魅力。你为什么造人?是什么给了你造人的灵感?你是怎样造人的?请用两个字形容一下你在造人过程中的心情。你在造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如何解决?通过采访的形式理清文脉。三、深入文本,分析形象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对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分析女娲。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怎样一个形象。)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

3、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老师范读、学生读,读出感受。“文章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说明作者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也充满了喜悦感。作者的喜悦感,融入文章中,我们读了文章,才能体会到喜悦。阅读文章,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由此看来,编写的故事要有吸引力,首先自己应该投入感情,融入感情。感情是故事的灵魂,也是想像的灵魂。这一点,请你们注意。大胆奇特的想象给了女娲团土成人、撒泥成人的伟大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又赋予了女娲勤劳、智慧,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它让神话插上了一对美丽的翅膀。借助这

4、双美丽的翅膀袁珂创造了勤劳、智慧的女娲,勤劳、智慧的女娲又创造了勤劳、智慧的人类。女娲创造人类的同时,也将“爱”、将温暖传递给了我们。我们作为女娲的孩子,大自然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爱”,这种温暖传递下去。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爱”充满温暖。五、拓展阅读:女娲造人的神话展现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想象力,而西方,他们也在用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属于他们的神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西方的造人神话,对比东西方想象的异同。 造人,是上帝最后的也是最神圣的一项工作。最初的时候,天上尚未降下雨水,地上却有雾气蒸腾,滋生植物,滋润大地。上帝便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人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上帝

5、给他起名叫亚当。但那时的亚当是孤独的,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园,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 课堂练笔东西方神话各具魅力,然而在这些神话中最感动我的是精卫填海,同学陪我一起再受一下感动。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个小短文扩写成小片段。想想她怎样来到海边,又如何被海水吞噬,有什么动作、语言和心理。“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课堂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老师就给你们推荐几座这样的宝藏。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山海经 一千零一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