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专题测试练习题.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192460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落惊风雨》专题测试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笔落惊风雨》专题测试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笔落惊风雨》专题测试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笔落惊风雨》专题测试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笔落惊风雨》专题测试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笔落惊风雨》专题测试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落惊风雨》专题测试练习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笔落惊风雨专题测试编制:李玉林 使用:高二(11、12)姓名 班级 小组 一、选择(18分)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f) 峥嵘(zhng)扪心自问(mn) 睇眄(t)B.霓裳(n) 潦倒(lio)激浊扬清(zh) 遏制()C.冷涩(s) 贬谪(zh)命途多舛(chn) 涸辙(h)D.偏僻(p) 闾巷(l)睢园绿竹(su) 捧袂(mi)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寥若辰星坐收鱼利黯然销魂民生凋敝B.蓬门荜户霜雪初霁珠连璧合博闻强识C.张惶失措饱经苍桑猝不及防见贤思齐D.同仇敌忾聊以自慰一笔勾销夏行秋令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本介绍学习方

2、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美美:形容词美丽。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无度,琵琶女倍受宠爱的情景。

3、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腐化,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赏给歌女。寇准的侍妾写了一首绝句呈寇公讽刺他。下面排出的诗句残缺不全,需要补缀。请选出适当的一组。()一清歌一绫,美人自意嫌。不织女萤窗,几抛得织成。A只,匹尚,差晓,里岁,梭B支、条还,少明,中月,丝C曲,束犹,轻知,下度,梭D首,丈竟,少管,上日,丝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但闻人马之行声/但见悲鸟号古木C临帝子之长洲/申之以孝悌之义D酌贪泉而觉爽/佳木葱茏而可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每小题3分)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

4、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

5、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影;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气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阒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存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

6、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小院就是仿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反映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7.下列对第一自然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8.下列说法与“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的”不一致的一 项是( )A.去郭

7、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有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10.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

8、淀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20分)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

9、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状也 状:情状。霏缛而争茂 缛:繁茂。D.物既老而悲伤 悲伤:伤心。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悚然而听之 乃其一气之余烈B.此秋声也 故其为声也C.其色惨淡 其气栗冽D.常以肃杀而为心 夷则为七月之律13.请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2分) 14.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1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请选择其一进行描绘

10、。(3分) 16作者为何要极力渲染秋的萧条呢?(3分) 四、古诗文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12分)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7.在诗中空格处填写相应的诗句。(2分) 18.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4分) 19.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6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10分)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0.开头十四字,“冷冷清清”写的是 ,“惨惨戚戚”写的是 ,表现了词人 。(3分) 2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 描写,既写了 ,又写了 。(3分) 22.请简析“这次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