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总结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018247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农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农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农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农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农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农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农工作总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 年三农工作总结为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三农”工作决策部署,XX乡以促进农 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农业农村 发展优势,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民收 入增加、农村改革等有新成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促进乡村振 兴。现将2020 年“三农”工作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XX 乡幅员面积 39 平方公里,位于县城北部,辖十个行政村 85 个村民小组, 全乡总户数2989 户,总人口 10671人。辖区内地形以小丘为主,气候温和宜人, 平均气温在15C以上,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50毫米,植被葱

2、郁,草木覆 盖面积广。XX乡是纯农业乡,系县水稻主产区,有小乌克兰、天全米仓之 称,水稻珍品香谷米相传为古代贡品。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 蔬菜等,主要畜产品有生猪、长毛兔、羊、家禽等。逢农历二、五、八赶集。2020年年底全乡人均纯收入11553元,截至2020年10月底全乡人均纯收入 约为 12645 元,预计 1 2月底全乡人均收入能达到 12651 元,增加额 1098 元,增幅 9.5%。二、产业发展规划及目前现状(一)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坚持走“生态立乡、产业富 乡、文化兴乡”的道路,围绕“一带两翼”产业布局,着力做大规模主导产业, “一

3、带”即天老路农旅融合产业带,重点发展山药、金银花、七彩林、藤椒等产 业;“两翼”即云顶、岩峰茶产业示范片,岩峰在管护好现有茶苗,云顶茶产业基 地辐射带动大田、桐林发展。(二)发展现状1、传统产业持续巩固。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持续健康发展,油菜等粮油作 物增产增收;生猪、长毛兔、禽类等传统畜禽养殖较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2、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李家村、程家村、永兴村建成三个山药种植示范基 地,引导大户流转土地,完成山药种植面积达570余亩,其中永兴村300亩;溪口 村、大田村、张家村、石桥村、永兴村等村打造林竹种植示范片,种植、管护笋用 竹 1083 亩;建立云顶村、岩峰村两个茶叶产业基地,规划种

4、植面积 3000 余亩,完 成种植面积达2200亩茶叶3、小微产业竞相发展。以桐林为核心基地的羊肚菌产业不断壮大,乡域内种 植面积达 523 亩,成功举办羊肚菌采摘节。在李家村、石桥村种植藤椒 250 余亩。 在大田村、程家村、永兴村栽种金银花近 300 亩。今年在岩峰村新发展羊肚菌 350 亩,正在建设之中。三、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整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涉农“一事一议”、基本口粮田建设、水土保持、革 命老区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 11个,总投资 1600 余万元,已完成和正在实施永兴 村、桐林村道路建设 3 条 5 公里,新建桐林村便桥 1 座,启动桐林村安全饮水工 程。四、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通

5、过流转土地、盘活国有、集体资产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零突破,4 个贫困村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 26.5五、住户抽样调查工作有序进行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报表工作,每月按时上报红军村 10户记账户人均可支配 收入台账。定期进行记账户培训,提高记账质量,做到日清月结、不重不漏,严格 按照“六有六无”标准记账。今年记账工作电子化,我乡圆满完成目标任务,截至 11 月电子记账户已达到 80%。六、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红军村打造情况XX 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方针,以产业为基础、以民居为关键、以生态为依托、以 乡风为灵魂、以富民为根本,实施“1

6、1332”战略,对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红军村 进行整村打造,弘扬红军精神、传承农耕文明、发扬山歌文化,彰显本地特色,稳 步推进红色旅游与农旅融合发展,建设功能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友好、运行管理通 畅的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努力建成具有特色的“五美乡村”。1、聚焦一个主题基地建设,凸显田园综合体核心要素。红军村拥有人文、历 史、文物等红色资源,我们在红军总部旧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周围方圆 1 公里 范围内建设红色主题教育基地,通过实施红军村改造一期工程,修复了红军总部旧 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红色文物,修建了荷塘、改造了红军广场、新建了练兵场 等。通过整体风貌塑造和基础设施完善,使红军村教育基地向爱

7、国主义教育、廉政 教育等多功能教育基地延伸。近来,已接待各类考察学习、参观旅游、开展主题活 动等团队120 余场次。2、聚焦一条环线建设,拓展田园综合体纵深载荷。以红色教育基地为中心, 修建集观光步游、便利产业发展的环形道路 4.6 公里。现观光旅游环形道路正在进 行道路黑化,适当位置设置观景平台,一览或拍摄XX梯田、云中红军村、特色规 模产业等美景,为整村推进创造条件。红军村二期工程已启动,将对环线内 180 余 户房屋及庭院进行个性化改造,使民居具有本地特色,并将红军村按照 4A 级景区 标准进行打造。同时,大力改善了村内道路、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配置和建设 旅游接待要素,新建了 1 个

8、旅游接待点、1 家特色民宿、1家星级农家乐、4 家红 军食堂、多个土特产购物点等,真正让游客吃得好、耍得好、愿再来。3、聚焦三大产业发展,增强田园综合体经济收益。坚持“有机、绿色、优 质”的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召开院坝会、组织外出参观、大户示范带动等方式,转 变群众传统观念,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到示范基地务工、土地入股等形式,大 力发展山药、七彩林、油茶等特色产业,不断延伸和拓宽增收渠道,带动群众致富 奔康。目前,已建立 370 亩山药、100 余亩油茶苗圃种植基地各 1 个,正在建设 800 亩七彩林种植基地。4、聚焦三大特色文化弘扬,提升田园综合体底蕴内涵。红军村是一个“看得 见山,望得见

9、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地方,漫长的岁月和长期的发展孕育了独具 特色的农耕文化、山歌文化、红色文化,我们将十八道水农民艺术团挂牌在红军 村,吸纳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人才,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让农民群众在享受丰富多 彩的文化生活中,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尚。5、聚焦两大机制模式完善,保障田园综合体健康运行。以“绿美XX”为切入 点,实施“143”即:“组建 1个机构、健全 4支队伍、构建 3大机制”的城乡环 境综合治理新模式,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坚持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 治相结合”的制度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婚丧嫁娶文明新风,不断强化自治管 理;结合“七五”普法教育,

10、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在红军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引入“法治教育长廊”,不断强化法治教育;同时,通过农民夜校,增设德孝课堂,以 文化传承XX道德,通过评选“敬老孝老好人” “最美家庭”等活动,引导群众养 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七、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农村环境得到根本改善1、组织各村经常性对辖区内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清理,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 环境。2、加强对养殖户面源污染处理的宣传,采取强硬措施关闭了畜禽养殖禁养区 内适度规模及以上养殖场,对全乡适度规模及以上养殖场进行了全面整治,农村面 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3、全面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大巡查、宣传和处罚力度,积极引 导农户采取秸秆还田等综合利

11、用措施,采用科学施肥、施药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 污染。4、全面推进河长制,细化工作举措,加强了河道管护治理。5、加强场镇环境卫生整治,规范店铺店招行为。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生活环 境,创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八、存在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群众普遍关心的发展难等道路配套基础设施仍然 滞后,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产业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规模不大,示范带动效 应还不够明显,农民增收乏力。三是无专业营销推广人员,销售信息不畅等现象。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时,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九、工作打算明年我乡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完

12、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步伐,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 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确保按时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好无 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绿色农产品发展,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现 代林业、现代畜牧业的发展。3、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依托农业项目资金完善农村农业道路、沟 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4、强化脱贫攻坚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 育

13、扶贫、医疗扶贫、小额贷款等措施,确实做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5、抓好农业技术推广,积极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无公害蔬菜及绿色 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新技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 安全;确保粮增产钱增收。6、抓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的落 实,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7、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倡导绿色发 展,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8、认真落实各项助农增收措施,推动农村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确保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