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各章节教学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0181882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各章节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各章节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各章节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各章节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各章节教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各章节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各章节教学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复习要求:1、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 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2、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

3、、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光

4、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变化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实例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食物腐烂根本区别(判断依据)是否生成其他物质关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课堂练习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

5、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 木棒受力折断。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达标测试卷 一、(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小题4分,共24分)。1如图1-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图1-1)

6、2“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3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4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纯碱溶液除去水壶中的水垢B当发现厨房中的燃气灶漏气时,应关闭燃气阀门,开窗通风C冬天用炉火取暖时,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D波尔多液可用铁桶盛放5某农科所试用“

7、汽水”(碳酸饮料)浇灌植物,改良碱性土壤,调节土壤pH,同时还能起到的作用是( )A有利于植物的呼吸 B加速光合作用的进行C代替氮肥 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6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为了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B用天燃气逐步取代民用燃煤C提高污水处理率D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二、判断正误(对的在后的括号里打“”,错的打“”第小题2分,共14分)。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 )3爆炸一定是化学反应 ( )4分子

8、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质量守恒定律只符合部分化学反应。如: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所余下的白色固体质量比原来的要大,煤燃烧后所余灰烬比原来的要小,这两者都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6空气可认为是一种溶液,溶剂是N2,溶质是O2、CO2、稀有气体和其他杂质等( )7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NaHSO4=Na+ + HSO4 ( ) 三、(1、2、3、4小题每空2分、5小题每空3分,共38分)。1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家老俩口身体突然起火化为灰烬。这种奇怪的“人体自焚”现象虽然至今仍原因不明,但可以肯定“人体自焚”是一种 变化。2给你一件物品,通过人体

9、各器官或借助常规仪器,你就可能指出这件物品的物理性质,你应该从这件物品的 、 、气味、 、沸点、硬度、 等方面来描述。例如:给你一支粉笔,你能说出它的物理性质吗?至少说出四点: 。3一般而言,物质的用途由其决定,物质的性质包括 性质和 性质,其中后者仅凭感官无法知道,必须通过 才能显示出来 。4我们的化学教材中有大量彩图,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潺潺的流不能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可能变成天空中的白云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铁矿石冶钢铁钢铁可能变成铁锈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请按

10、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有气体生成的化合反应 ;(2)一种有机物的燃烧 ;(3)有水生成的置换反应 ;(4)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5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利用碘化银行人工降雨,其主要原理就是运用了冷凝催化机制。具体地说,就是利用高炮,将碘化银炮弹发射到高空云团的零度层以上,利碘化银在高空中分解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形成人工冰核。这些冰核经过水汽凝聚,形成冰晶。冰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将通过零度层下降,之后融化,形成雨滴。实现人工降雨3050毫米,大大缓解了灾情。另查资料知:碘的元素符号为I,其常见化合价为-1价,碘单质化学式为I2。今年春天,我市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5月14日,

11、我市使用了500发碘化银炮弹:(1)写出碘化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分析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将其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各举一例。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3)写出另外一种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名称: 。(4)请你提出一个解决我市用水危机的预防性方案: 。四、(14分)学习化学可使你变得聪明,避免走入生活和学习的许多误区。如(1)水银不是银,是金属汞,有剧毒;(2)铅笔芯中不含铅,主要是石墨和粘土。这样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试举出二例。五、学科间综合题(共10分)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

12、也日趋增强(图1-2)是我国的节能标志,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请你回答:(1)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请回答三种):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两个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 ; 。(3)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请你分别各举一例: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4)氢气具有热值高且 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达标测试卷参考答案一、1.B2.D3.C4.B5.B6.A二、1.X2.X3.X4.X5.X6.7.X三、1.化学2颜色、状态、熔点、密度、白色、固体、圆柱、无气味、不易溶于水、密度大于水、质地柔软等。3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