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课训练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0175713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课训练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必修一第课训练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必修一第课训练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必修一第课训练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必修一第课训练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课训练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课训练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第、课 训练案(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0分)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D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在古代中国品级较低的监察官员可以监督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可见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故C正确;古代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

2、具。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故A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监察官员的品级都低于所要监察的对象,故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的信息,故D错误。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科举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答案】C造成唐宋之际这种显著社会转型的核心因素,是科举制度在宋代的深入推广,故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秦汉时期

3、的“朝廷”常常作为宫殿的别称或皇帝的同意语,而隋唐的“朝廷”却被作为国家或政府的同义词。朝廷一词内涵的变化说明了A文化内涵抽象化B价值取向世俗化C国家体制官僚化D民本思想政治化【答案】C “朝廷”由皇帝的同意语演变为政府的同义词,说明官僚主导的政府地位的上升,即国家体制日趋官僚化,故C项正确;秦汉时期的朝廷和隋唐时期的朝廷,其内涵都是抽象化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世俗化,世俗化指的是民间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以民为本的思想,故D项错误。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皇帝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汉昭帝、宣帝增加“镇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

4、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王国问题的解决状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权力,并非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故D错误。察举最初依赖举主举荐;而东汉顺帝132年“阳嘉新制”后,察举就有了两个环节:

5、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仅仅举荐并不能保证得官,被举者还必须通过考试这一环节。对此理解正确是A州郡举荐的环节被逐渐废除B能杜绝学识不佳者成为官员C对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有影响D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初步确立【答案】C根据材料中,东汉顺帝时“仅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者还必须通过考试这一环节”,可知东汉顺帝时选拔官员重视考试,这有利于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故C正确;材料说明东汉察举有州郡举荐和朝廷考试两个环节,未体现州郡举荐的环节被逐渐废除,排除A;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科举制始于隋朝,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唐太宗在修撰氏族志时明确表示:“我今定氏族者,诚欲树今朝冠冕”,“不须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

6、人才做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唐太宗意在A扫除科举制障碍B消除门阀士族影响力C笼络朝廷的功臣D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答案】C根据材料中“诚欲树今朝冠冕”“只取今日官品、人才做等级”可知,唐太宗修撰氏族志意在笼络朝廷新贵,C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唐朝门阀士族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B表述错误,排除;根据“宜一量定,用为永则”,唐太宗的做法并不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排除D。7如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如图的左边为中央辖郡,下边为王国辖郡。如图的左边为中央辖人口,下边为王国辖人口)。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

7、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根据图表内容可知,虽然中央管辖的郡数量少于封国控制的数量,但平均人口要高于封国,说明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故选D。西汉虽然实行郡国并行,中央辖郡政治地位并不是高于诸侯国,故排除A项;中央政府并不是失去了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故排除B项;图表内容无法反映出统治者是否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故排除C项。8宋人洪咨夔有言:“往古治乱之原,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即宰相),无不治。权不归人主,则廉级(君主的尊严)一夷,纲常且不立,奚政之问?政不出中书,则腹心无寄,必转而他属,奚权之揽?”

8、其意说明A皇帝专制的正当性B君主与宰相的矛盾难以调和C宰相必须衷心皇帝D君主与宰相是分工合作关系【答案】D材料的意思是皇帝无权,君主的尊严就没有了,纲常不存在了,就无法处理政务。政不出中书,宰相的才华无法施展,治国的主张无法落实,必然就不专心于政务,皇上就无法集权了。所以君主与宰相应当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故答案为D项,B项排除;AC项,皇帝专制的正当性、宰相必须衷心皇帝概括题干信息不全面,排除。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一文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这表明元代A行省拥有大权,不再受中

9、央节制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C地方集权于中央,地方无自主权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答案】B “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体现出元朝行省具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点,这一做法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B正确;行省行使权力的时候受到中央政府的节制,A错误;行省地方有一定的权力,只是重大事情要上报中央,C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地方权力的问题,不是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D错误。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A有利于提高决策

10、的行政效率B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C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使中枢机构的运行更加民主【答案】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被削弱直到被合并,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故A正确;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中书省、门下省长官仍然掌握决策权、审核权,没有削弱宰相的权力,排除B;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与强化中央集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并非民主,排除D。下表是秦朝“九卿”和唐朝“六部”的职能对比,对此比较的正确理解是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大大加强C机构精简效率更高D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答案】D该题考查古代官僚体制的变

11、化。从表中可以看出,“九卿”多服务于皇室,而唐代的“六部”则更多地上升为国家事务的掌管者,这说明行政机构更多的侧重于社会事务,走向成熟,故D项说法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权力的集中问题,故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排除;表中的信息也没有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变化,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从表格中的几个方面的官员设置来看,也不能明显看出唐代较秦代机构有所精简,故C项说法错误。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C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D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答案

12、】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他的职权是皇权的延伸,故尽管刺史位卑但权重,C项符合题意。刺史只负责监察,并不具体管理地方,排除A;B项只看到了表面,郡国守相畏惧的不是刺史权威,而是其背后的势力,排除;造成材料这种状况的是因为刺史的监察职能及其背后的皇权,并不是因为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排除D。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

13、位的色彩浓厚B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D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答案】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位发展到新的高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史载,太宗时,中书省的主要职掌是起草诏书、发

14、号施令和参谋决策,决定大政方针。门下省的主要职责则是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一般政务由尚书各司商量决定后,上报到门下省。小事门下省审查通过后报皇帝“上闻”,大事则奏报皇帝批准。由此可见,唐太宗时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B行政效率明显提高C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D君主专制受到制约【答案】C材料中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掌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国家的决策和政务的决定分层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即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故选C项;材料信息虽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但它们“相互制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

15、误。白居易曾就“得州府贡士,或市井之子孙,为省司所诘。申称群萃之秀出者乎,不合限以常科”的事实,拟作了如下判词:“惟贤是求,何贱之有?况士之秀者,而人其舍诸?惟彼郡贡,或称市籍,非我族类,则嫌杂以萧兰,举尔所知,安得弃其翘楚?诚其恶于稗败,谅难舍其茂异。”这表明了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B白居易认为科举制下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机会中举C白居易为工商类子弟能参加唐代科举而辩解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副实【答案】C根据材料“惟贤是求,何贱之有?况士之秀者,而人其舍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中对考生的身份有限制,明确禁止所有商人和工匠及其后人参加科举考试。白居易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应该获准通过科举考试入仕,C选项符合题意;白居易针对的是唐朝科举考试身份限制的批判,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选项说法材料未涉及,排除;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是有利于选拔人才的,D选项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