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50046222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课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4课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4课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4课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24课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4课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4课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2. 对比阅读,把握课文特色。 3. 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一、复习导入: 我们读了石壕吏,杜甫用诗来记录他生活时代的悲苦,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他的诗就像记录片,记录历史,佐证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学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知道杜甫生活的艰辛,更懂得他悲悯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因品德高尚,被称为“诗圣”。那继杜甫之后,用诗歌来记录百姓疾苦,时代悲哀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谁呢?那就是被称为“诗王的白居易。我们一起来读他的卖炭翁。 二、初读诗歌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注

2、意以下字的读音: 鬓 辗 辙 骑 敕 叱 将 系 (2)读诗歌,明体裁 卖炭翁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形式相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作者有感而发,一般用第一人称,记人、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内容真实、生动。 看注释可知: 卖炭翁是新乐府诗,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体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始创于杜甫,白居易大力提倡,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写了新乐府五十首,其中卖炭翁是第三十二首。 (3)知作者,识主题 白居易,我们已读过他的几首诗了,一起来回忆一下? 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忆江南钱塘湖春行,这些诗,你觉得是白居易什么时候所写? 白居易把自己所写的

3、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这些诗属于闲适诗,就他所说“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 白居易为后人所称颂的是他两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诗是感伤诗,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者”,白居易最不愿别人提起的。 白居易最满意的是他所写的讽喻诗和闲适诗。什么是讽喻诗? 我告诉大家,卖炭翁是讽喻诗,你能说说什么是讽喻诗吗? 学生说。(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问题的诗。) 讽喻诗,作者对社会上“可笑、可鄙、甚至可恶”之事加以提炼、夸张而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这样的诗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对政治、

4、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卖炭翁这诗,在讽喻什么呢?揭示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提示:诗人写新乐诗,很多时候会在开头写序,揭示写作目的。 齐读注释,发现了什么? “卖炭翁,苦宫市也。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自序,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三、精读诗歌 (1)宫市的强行低价买物,这是历

5、史事实,如何用文学来反映这情况,白居易是怎么写的? 预设: 卖炭翁讲述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卖炭未成,被官吏掠夺的事情,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人遭遇,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事实。 (2)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创作这首卖炭翁,是不是在写时事呢,是真人真事吗?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6、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_ 顺宗实录 这里记录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与白居易所写卖炭翁有什么关系? 预设: 这篇文中记录农夫卖柴被宦官掠夺,农夫因无法生存,愤然殴打宦官,引起朝廷注意,但仍保留宫市。 当时白居易正在长安做官,这事闹得那么凶,惊动了皇帝,白居易肯定知道得很清楚,他从这事中获得艺术灵感,创作卖炭翁。 (3)白居易写卖炭翁,其目的是“苦宫市也”,揭露百姓深受宫市巧取豪夺的悲苦,为了突出“苦”,作者对现实的素材进行哪些方面的加工呢? 预设: 主人公变了,不写“卖柴翁”,而写“卖炭翁”。(追问)为什么作这样的改变? “炭比“柴”,得之更不易,凝结着劳动人民更多的心血。文中

7、写到 “伐薪烧炭南山中”,烧制木炭,要经过复杂的工序,先砍伐木柴,再在窑里烧制,在日夜守着窑,注意火侯,需要经历漫长的艰苦劳动。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一窑一窑地“烧”,千金炭得来不容易。“南山中”是一个山深林密、人迹罕至之处,卖炭翁离开家在深山里砍柴烧炭,再运到四十里外的长安去卖。烧制不易,运出不易,卖炭翁越是不容易,后来被白白掠夺,越能突出其苦。所以,作者把卖炭翁,设定为辛苦的劳动者,不是贩卖木炭的商人。 顺宗实录侧重于把事情的始末叙述清楚,卖炭翁侧重于人物的刻画。(追问)为什么作者会作这样的安排?有何作用? 白居易从外貌、心理、动作等方面对卖炭翁进行描写。 “满面尘灰烟火色

8、,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满脸尘灰,脸上呈现被炭火烧烤的颜色,十指被火薰得发黑,这些都说明了工作时间之长,强度之大。“两鬓苍苍”说明年龄很大了,这么大的年纪还在辛苦劳作。我们在大道之行文中,读到“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本该在颐养天年的,却还在深山辛苦劳作,这样的卖炭翁苦不苦?会有会让人心疼?(板书:劳作之苦)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衣正单,冷,但老翁仍希望天气再冷些,这是违背常理的期盼,只是想天冷,达官贵人烤火取暖,需要木炭,从而能卖个好价钱。老翁强忍着寒冻,盼天寒的心理,读来让人心酸。 卖炭翁为什么要这样?这车炭对他来说有多重要? “卖炭得钱

9、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原来,烧炭卖炭,这是他全部的生活来源,吃的穿的都靠卖炭的钱来置办。老翁贫无立锥之地,别无衣食来源。炭没卖到钱,就是断了他家的生路。 顺宗实录中借卖柴翁之口说出“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卖炭翁使用设问句,一问一答,写出炭对老翁的重要性,这样写,引人深思,使文章有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民间疾苦。(板书:生存之忧)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两句写卖炭翁运炭,动作描写。如老翁如愿,下雪结冰,天寒地冻,给运输会带来很大的不便,路难行,人寒冷,为了卖个好价钱,卖炭翁星夜兼程,终于在天晓之时赶到集市。忍饥挨冻,挣扎着去集市,满怀希望,就地

10、休息。(板书:运输之难) 着力刻画卖炭翁的形象,为了突出其可怜、辛酸,为下文写宦官的强行低价购买,几乎掠夺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对宫使也做了详细的描写。 外貌描写:“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两位轻快骑马过来的人是谁?是太监和他的爪牙。他们翩翩而来,横行于大道,可见其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动作描写:“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宫使拿着皇帝的文书,宣读着皇市的旨意,狐假虎威,不容抵抗,掉转车头,呵斥牛就要牵走,打着皇帝的旗号,行抢掠之事,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宫使的霸道、蛮横,让本意劳苦、艰辛的卖炭翁是雪上加霜,衣食来源的木炭,本想卖个好价钱,回去置办些生活必须品,不想竟被宫使夺去。

11、虽然内心有万分不舍,“宫使驱将惜不得”,没有办法,眼睁睁看着被夺,很委屈,很无奈。(板书:掠夺之痛) 白居易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卖油翁的不幸,宫使的霸道。 颜色的对比: 老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写老翁,用的是暗色调,这是老翁生命贫穷的底色。 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写宫使,用的是亮色调,这是宫使掠夺残暴的本色。有钱有权人的生活就是彩色的。 动作的对比: 老翁:伐、烧、驾、辗、歇 这些动词,写出老翁的劳作是漫长的、重复的、劳动的,是缓慢的,不容易的。 宫使:翩翩、把、称、回、叱、牵、系 这些动词,连续使用,写出宫使动作的轻盈,轻松,动作的连贯、迅速,突出宫使的霸道

12、,嚣张。 炭的量和价钱的对比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老翁和宫使状态对比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老翁心理的对比 “衣正单”,正常心理应是盼天暖,与老翁“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顺宗实录交待卖柴翁的最终结局,卖炭翁是开放式的结尾,在宫使与卖炭翁的矛盾冲突中戛然而止。 这样写,让文章具有很大的张力,卖炭翁将来怎么办,他如何回去,作者都没有交待。前面铺垫了那么多老翁的不幸,炭对老翁的重要性,最终被掠夺,读者读到这些,自然会感受到老翁的不幸,从而产

13、生同情之心。 白居易在卖柴翁事情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突出卖炭翁的不辛、艰苦,宫使的横行霸道。宫使的掠夺行为对可怜的卖油翁如雪上加霜,更突出其苦。让人为卖炭翁的生活担忧,紧扣“苦宫市也来写。 四、品读诗歌 再读诗歌,字里行间,你读到作者哪些情感? 可怜,作者可怜卖炭翁的遭遇。 同情,作者看到了卖炭翁的不幸,并把它揭露出来,是共情百姓的。 关爱,作者身居高位,不愁吃穿,他只要顺应天子之意,安稳地度日,甚到升迁。但白居易把目光投向残酷的社会中,看到阴暗死角里有多少孤苦的百姓。为他们写文、发声,他想用这种方式干预、影响社会。就如他所说“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这一种儒士的社会责任感。 如果说卖炭翁是灰色的,宫使是亮色的,那作者是暖色的,在茫茫黑夜中的暖色,千百年来温暖着我们,照亮了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入团申请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