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专题介绍

上传人:工****文 文档编号:550019094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模板专题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模板专题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模板专题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模板专题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学设计模板专题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模板专题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模板专题介绍(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模板专题介绍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

2、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观沧海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

3、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

4、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

5、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韵。 5、齐读、背诵。 春夜喜雨 1、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 明确:季节棗春,时间棗夜,表现的对象棗雨,诗人的心情棗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2、朗读。指导学生掌握节奏。 节

6、奏划分参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理解内容。 提问: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提问: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启发: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

7、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词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提问: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

8、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点拨: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4、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9、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和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5、齐读,背诵。 书湖阴先生壁 1、解题:书,写、题写。壁,墙壁。这是题写在邻居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2、指名试读,集体朗读。 3、理解内容。 提问:这首诗通篇写景,仔细阅读诗句,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是怎么安排的? 明确:第1句,写邻居茅屋的檐下经常打扫,非常洁静。第2句,写湖阴先生在庭院里亲手栽了许多花。第3句,写邻居家门前有条小河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第4句,写远处两座大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进了满目青翠的山色。整首诗就是这样从近到远,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一片优美的田园

10、风光。其中3、4两句,上句写水,下句写山,而且结构相对,词性相同,是很工整的对仗句。 提问:全诗虽然全是写景,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其中有没有作者感情的抒发? 明确: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写得清新、幽静,可见作者很喜爱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 4、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韵脚是“苔”“栽”“来”等三字,通押“”韵。 5、齐读,背诵。 如 梦 令 1、参阅注释,掌握有关内容。 2、范读,朗读。 3、理解内容。 简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作者跟友人们郊游的欢乐情景。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 提问:根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意思。请仔细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开头

11、,“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 小结: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齐读课文,体会意境。 4、分析韵律。 跟前面几首诗比较,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短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

12、”“渡”“鹭”等字押韵。 5、齐读,背诵。 附:如梦令难句解析 常记A溪亭日暮,B沈醉不知归路。 1)包孕句,主语是作者,因自述又因格律而省。宾语是时间修饰复句,B分句的谓语是并列式,“沈醉”跟“不知归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主语。“溪亭”说明“日暮”的处所。 2)“常”,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常”或“常常”,音义同于“尝”,也就是“曾经”,这里是作者追念往事,否则下文“惊起一滩鸥鹭”便讲不通了。“常”作“尝”讲,又如汉书陈涉、项籍传赞“常以十倍之地”,史记陈涉世家作“尝以十倍之地”;墨子兼爱下:“常使若二君者,”孙诒让墨子间诂:“常与尝同。”“归”,回到原地。 译文:“曾经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

13、,沉醉着不知回家的路了。”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争渡”后面加了逗号。其实,“争”音义同“怎”,疑问代词。上文有“误入藕花深处”,下文有“惊起一滩鸥鹭”,“怎渡”就是“不能渡”,地处偏僻,因而“惊起”。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争”字条:“自来谓宋人用怎字,唐人只有争字。”唐诗“争”作“怎”的,如:“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白居易题峡中石上)宋诗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又,梁庾丹夜梦还家:“离人不相见,争忍对春光?”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319页:“争,通怎,怎么。” 译文:“怎么渡?怎么渡?惊起了一滩

14、的鸥鹭。” 西 江 月 1、参阅注释,掌握有关内容。 2、范读,朗读。 3、理解内容。 提示:这首词是辛弃疾罢职闲居时写的。原来词牌下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部。词作写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分上、下阕,我们分别理解。 提问: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们展示怎样的景象? 明确:上阕写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见的一片美丽景象:一轮明月高悬天边,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清风徐徐,送来了蝉的鸣声。走在路上,蛙声阵阵,不绝于耳;稻花香飘,沁人心脾,这一切都预示着丰收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的农村夏夜充满了欢跃的气氛。 齐读上阕,体会。 提问:下阕写什么内容? 明确:下阕写骤雨将至时的景象:正赶着路,忽然乌云笼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点点,紧接着就噼里啪啦地掉下了雨点。加紧脚步,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因而内心充满了欣慰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