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开贤2017《篮球课教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996665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开贤2017《篮球课教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史开贤2017《篮球课教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史开贤2017《篮球课教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史开贤2017《篮球课教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史开贤2017《篮球课教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开贤2017《篮球课教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开贤2017《篮球课教学》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体能练习教学设计贵州省盘州市第八中学 史开贤该教学设计取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体育与健康 七九年级 全一册 第七章 球类 2.篮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 2007年6月第1次印刷学习阶段:七年级 水平四领域目标: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教学内容: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体能练习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本课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水平四的目标要求,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学情分析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发展学生

2、小组合作能力。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获。结合现代学生的实际,把体能练习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机制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篮球是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其集体性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合作精神以及锻炼身体,锻炼意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3、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初学者较易掌握,具有作为其它技术的基础作用,传接球技术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的具体手段。经常练习篮球,不但能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且能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刻苦、耐劳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本课内容含量多,但技术动作相对比较单一,若单纯一味地练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过度疲劳,从而对篮球练习失去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能力,采用新颖的探究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教学对象分析

4、: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教学主体进行分析: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竞争意识强,独立练习能力较差;对篮球运动特别的喜欢和和浓厚的兴趣,对新异的动作和练习方法有很大的兴趣;因种种原因,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大多数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过篮球,对篮球比赛看得多,真正的“摸”篮球“摸”得少,基本功差,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篮球就是抱起篮球向篮圈里投,据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出发,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篮球基本功练习当中去。三、教与学策略作为该教材的第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球操激发学生的兴趣,

5、球操作为热身活动内容与本课的基本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基本部分借助讲解、示范、正误对比、师生演习、生生演习、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等手段,用启发式、诱导式等教法,组织学生以尝试探究、个人自主、小组合作等学习形式,循序渐进、由基本姿势到技术动作、由徒手到持球练习、由近距离到远距离或不等距离练习、由二人到三人或更多人的练习、层层深入,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发展和提高了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最后通过学生的努力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体能练习日期年 月 日授课人授课年级七年级人数60课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通过体能练习,使学生

6、的基本素质进一步的发展,领会运动的节奏感;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95%以上的学生在初步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50%左右的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80%以上的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和鉴赏能力及发展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自评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神,体验成功感。重点、难点重点持球动作难点接球后的后引缓冲动作器 材篮球场2片,篮球61只 ,音乐播放机1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与要求运动负荷次数时间强度开始部分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2.师生问好3.提出本课教学目标与要求4

7、.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5.安全教育1、提前到达场地准备上课2、和学生问好3、宣布课的内容安排好见习生要求:声音宏亮,精神饱满,注重仪表,语言亲切。1、提前到达上课地点集合整队2、了解本课任务和要求3、明确目标,树立信心组织:成八列横队集合,如图示一: (图示一)要求:快、静、齐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小准备部分6热身活动:1、行进间操2、熟悉球性1)双手弹拨球2)环绕颈部交接球3)环绕腹背交接球4)环绕单腿交接球5)双手抛接球6)单手抛接球1、教师说明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2、教师示范,同时归纳、讲解动作要领3、观察学生练习并及时纠错4、教师用音乐伴奏指挥学生练习教学重点:球感教学难点:动作协调1、

8、听清楚热身活动的方法和要求,积极配合2、跟随教师口令认真进行球性练习3、创新思维组织:集体练习 。(图示二)每人一球,同时进行练习组织如图示一的分散型要求:反应敏捷、动作舒展7-8圈各节2x8拍6小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与要求运动负荷次数时间强度基 本部分6一、双手胸前传接球。1.传球动作要领:手腕由内向外翻转。拇指下压,食、中二指拨球。2.接球动作要领:双手迎出接球,手指尖触球立即引于胸腹间,恢复基本姿势。3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1)持球姿势 2)传接球模仿练习3) 近距离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4) 远距离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5) 自定距离传接球练习教学重点:持球动作(迎、接、收)教

9、学难点:接球后的后引缓冲动作1.找出一传接球较好同学与教师对传,边传边讲解技术动作要领。2、调动队形,组织练习3、巡回指导:仔细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及时点评,给予学生提示与鼓励4. 归纳、诱导、纠正错误动作,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1)传球时手腕翻转不够。纠正方法:要求学生传球时拇指下压。(2)传球时食指、中指拔球不够。纠正方法:一人扶住球,一人做传球动作,练拔球。(3)传球时两肘外张。纠正方法:可让学生靠墙站立做传球模仿练习,限制其肘外张。5、教师示范、讲解并提示学生如何观察与评价动作1、领悟教师组织意图,落位迅速。2、认真听老师讲解、理解重点、仔细观察看示范动作。3、按照老师要求认真练习积极思

10、考,观察对比示范、回答教师提问、相互观察、纠错。4、学生练习。(1)持球手法练习。学生每人右侧前方放一球,练习时,根据信号跨右腿拾起球成正确持球姿势,教师检查持球手法是否正确。(2)接球徒手模仿练习。练习时,根据教师的信号向来球方向伸臂迎球做出接球的手形及收臂缓冲动作。(3)传球双手胸前徒手模仿习。(4)不同距离2人双手接胸前高度的球。(5)不同距离三人或更多人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1)(2)(3)组织:八列横队。如图示三。 图示三要求:认真听、仔细观察看示范(4) 组织如图示四图示四要求:动作到位 传接球的快速和准确,球尽量不要落地(5)组织如图示五图示五要求:先练习,后比赛。310810到

11、15次10到15次6812小小小中大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与要求运动负荷次数时间强度基 本部分二、体能练习:1、抱球左右移动2、俯卧撑抢球(男生)3、俯卧支撑抢球(女生)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过程和价值。2、及时评价,提醒应用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练习。3、鼓励学生高质量完成。1、认真听、看,了解锻炼价值。2、努力高质量完成每次练习,并且和同学进行动作质量比较,自己找体会。3、认真观察同伴练习情况,进行相互点评。 图示六要求:1、移动快、降重心。2、屈肘沉肩。3、速度快、质量高。26大结束部分1、 放松整理活动(配上轻音乐)1)放松操2)自创造型2、 小结讲评3、布置课外作业4、收回器材5、 师生再见、边讲解边示范放松动作。提示学生放松,简要讲解自创造型方法2、用拖长口令统一指挥放松。3、教师点评,回顾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评价。4、布置课后任务。5、和学生再见,收回器材。1、跟随老师进行放松操。2、听取老师对本节课的总结。3、认真听取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4、收回器材5、和老师再见。 组织:全班集体进行. & 图示七要求:1、造型优美,富有表现力2、身心放松放松充分,认真听讲评,归还器材,轻松愉快地结束本课。小课的预计1、练习密度:55%左右; 2、运动负荷:中上; 3、平均心率:130次/分左右4、最高心率:180次/分。 课后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