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9910513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诫子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诫子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诫子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诫子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诫子书》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诫子书教学设计 三原县西阳学校 李维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教法、学法设想:、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人物?为什么?(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

2、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补充:诸葛亮是在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二. 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三. 背景简介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3、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四. 初读课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字音夫(f)澹泊(dn)(b) 淫(yn)慢 遂(su) 庐(l)()停顿()集体朗读课文。五、疏通文意、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

4、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师强调重点词、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5、,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六、研读赏析课文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七、谈感受,说启发。八、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背默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