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鸿门宴》艺术特色(苏教).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9849709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材】《鸿门宴》艺术特色(苏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素材】《鸿门宴》艺术特色(苏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素材】《鸿门宴》艺术特色(苏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素材】《鸿门宴》艺术特色(苏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材】《鸿门宴》艺术特色(苏教).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鸿门宴艺术特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的这一评语是我们评价史记的通用语。在史学上,史记独一无二的地位,是一目了然的;而它在叙事时采用的文学技巧,是需要我们慢慢地品味。现就让我们通过鸿门宴来做一探索,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领略史记的离骚味。 一、叙事中的夸张奇想 钱钟书指出:“(夸张奇想)这是文学家的一件重要武器,在结构、谋篇、章法、语句、修辞中常用常新;但夸张不是瞎吹,奇想亦非无稽。”鸿门宴中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紧要关头,写樊哙入军门有这么一段: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是何意态雄且杰!也难怪使得目空一切的楚霸王也不得不为

2、之折服,最终不但闯帐无罪,反而得以言正辞正地痛斥项羽,救刘邦于危难之中。这种成功的夸张奇想在史记中比比皆是,就高中课文而言,廉颇蔺相如写相如保和氏璧时,“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荆轲刺秦王写太子及宾客送荆轲上路时,“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对此,钱钟书有评:后世小说刻画精能处无以过之。 二、采用传说与虚构细节 文学史家早就指出“(史记)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这在鸿门宴反映得比较突出: 在文章开头,范增为了坚定项羽杀刘邦的决心,“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我们现在看来,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可在当时就这一句足够把刘邦打入十八层地狱了:楚霸王岂能容他人与之争天下! 在宴会过程的紧急关头,樊哙只身闯帐,痛斥项王,救刘邦于危难之际,这一段读来,让人回肠荡气,慷慨激昂,历世流传,以为美谈。可是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假如真如文章所写,那么“樽俎折冲真同儿戏,抑岂人事原如逢场串剧耶”?其实这一段的描写与另一篇课文廉颇蔺相如中所描写的渑池之会是相似的:虚构大大于真实。因为,这两段描写的共同要害在于:“此以其君为试也”!真的,我们读者在读完此段不是也替刘邦捏一把冷汗吗? 在写刘邦逃回营地,文中只用了八个字:沛公已去,间至军中。我们从文中清楚的看到从鸿门到刘邦营地,

4、即使走小路,也有20里。20里的路,刘邦和手下四人,只有一匹马,“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他们走得再快,也要一两个小时吧。可是对此作者却用了“间”字,并在前面为此作了铺垫,“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读来让人觉得20里好像20米似的,当然故事也就显得紧张刺激,让人对刘邦的逃脱有一种迫在眉睫,如释重担之感。当然前提是我们不得过于顶真。 三、运用称谓迭变体物传情 在特定环境中,不同称谓的微妙变化,可以传达出特定人物的不同情感,也表现了作家的心摹意匠。在鸿门宴中有两处称谓的变化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复杂心情。 一是在项羽与樊哙的相持上。樊

5、哙怒闯军门,“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以“客”相称,惊愕而不失威严,质询而略带欣赏;既而,称之为“壮士”,此壮士不可谓之真心,实为其后赐于生彘肩之铺垫,可谓粗中有细;在樊哙通过考验之后,再呼之“壮士”,这是发自英雄惜英雄的真心感慨。 二是范增的“若属”与“吾属”。在宴会中,范增发现项羽不肯按计划杀刘邦,于是找到项庄,让他去刺杀刘邦,在此,他用了一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来激励项庄。这里我们注意到他用的是“若属”,即你们,而不是用我们。通过分析人物的身份,我们可以肯定这里的“你们”应是项氏一族,也就是说现在项庄的任务关系着项氏一族的命运兴衰的,这就坚定了项庄杀死刘邦的决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范增的老谋深算。而在得知刘邦已经逃回营地,杀死刘邦的意图完全落空时,他勃然大怒,痛骂项羽,并有这么一句“吾属今为之虏矣”,这时他用上了“吾属”,即我们。这一称谓形象反映了范增在计划失败后的痛心疾首的情形,这时他已经没有劝说项庄时的那种超然的心境,可称得上痛心,痛恨,痛失自己了。 此外,史记在语言、叙事技巧、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这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全书,找到证明。同时希望本文所谈到的三个方面能够起管中窥豹的作用,能够加深我们对史记“无韵之离骚”的特点的理解。 注:出自钱钟书论学文选第四卷论文艺创作中违反历史事实; 出自武亿授堂文钞卷四蔺相如渑池之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