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9785148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的历史。3、体会周恩来从小立志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不振”的含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周恩来从小立志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读通课文,认识课文中所有生字、新词。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崛起、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地)、驱使、耀武扬威、指望、撑腰、肇事、修身课、诸生、抱负、铿锵有力、效、欺凌。

2、租界地:从课文的描写中,概括租界地的特点:A、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B、中国人不能去那里,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C、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D、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参考资料:1842年上海,出现第一个租界。到1901年,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43个租界,涉及侵略我国的帝国主义国家报刊:英、法、德、俄、奥等列强,在租界里,他们以居住、经商为名,大肆贩毒、走私,甚至侵略我国主权,奴役我国人民。3、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1910年),理清课文脉络,完成课后的三个思考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直面“中华不振

3、”1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读课题。2请同学找出课文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的词语,教师归纳后板书:中华不振。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二、以点带面,渐悟“中华不振”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2指名汇报朗读。师;老师在巡视同学们读书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一个句子,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出来。大屏幕出示:“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3指名学生朗读。4听了同学的朗读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预设A: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得意洋洋的洋人站在一边。(1) 说画面(2) 谈感受,带着感受读句子。(3) 抓重点词语“衣衫褴褛”“得意洋洋”谈理解,再读句子。(4) 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会出现这对比鲜明的画面?中华不振! 预设B: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1) 妇女的亲人被轧死,反而还要遭训斥,如果是你是那名妇女,心里感受怎样?带着感受读句子。(2) 创设情境,想象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哪一位亲人?再读句子。(3) 问生这是一位怎样的中国巡警,带着感受一起读句子。(4) 师问:中国的巡警不为中国人撑腰,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5、中华不振!预设C: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谁又敢怎样呢?(1) 师问: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带着愤怒读这一句话。(2) 大家握着拳头都想揍人,用文中的词语就是“惩处”指导学生书写“惩”字。(3) 带着愤怒和无奈读这个句子。(4) 师:围观的中国人想惩处却又不敢惩处,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中华不振!第三层次,感同身受,读出思考。三、补充阅读,放眼“中华不振”1、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教师范读。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想说什么?师:同学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中华不振啊!2 再次聚焦租界那令人揪心的一幕。配乐引读齐读。四、静心沉思,思考“中华不振”。1、师:(短暂的沉默)

6、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示意学生取出练习纸,动笔开写)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2、学生抒写想法。3、指名汇报,教师即兴点拨、生发。五、感悟少年周恩来立志!、听见魏校长在修身课上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他站了起来读2、指名读: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

7、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4、请学生回答自己的为什么而读书,升华情感。1、这堂课,在整体构架上,采用了“蓄势倾诉”的板块链接。这样的构架,其创意和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第一,由蓄势而倾诉,逻辑地内含了文本的总体思路和学生的心理思路。这样,文路、学路、课路,就自然地整合在一起了。第二,先蓄势,后倾诉,板块清晰,框架开阔,为课堂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对话平台,学生学得开放、学得自主、学得积极,教师则在点拨、点化、点染、点题上狠下功夫。第三,从蓄势到倾诉,着眼于学生的情感。所蓄之势,乃学生的情感之势;所诉之辞,乃学生的情感之声。这一课,其生命、其精神乃在“情感”。这样一种

8、构架,正是情感教育的有效线索。2、这堂课,在“读”的设计上,采用了“集中层叠”的课堂策略。所谓“集中”,是指语言材料的单一和凝聚;所谓“层叠”,是指朗读感悟的回环和推进。本课的语言材料,锁定在那个妇女被洋人欺侮的四句话上。之所以锁定这个语段,意图有三:这个语段全息了“中华不振”的内涵,可以起到窥斑见豹的作用,此其一也;这个语段有着生动的形象和情节,极易激活学生的情思,此其二也;这个语段节奏鲜明、语势畅达,适合朗读传情,此其三也。对这个语段的层叠处理,体现了三个层级,即:再现情景,读出形象;身临其境,读出体验;感同身受,读出思考。3、这堂课,在“情”的激活和蓄积上,采用了“对比回环”的创生机制。首先,这堂课将“中华不振”的郁闷、愤慨和“中华崛起”的渴盼、警醒置于同一背景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课堂效应。更为巧妙的是,这种对比在时间的配置上并未做对等处理。对“中华不振”,邵老师不惜浓墨重彩、强势渲染,极尽铺排层叠之能事;对“中华崛起”,则惜墨如金、惊鸿掠过,近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而这种对比却暗合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爱我中华”。这条主线,通过课堂上一次又一次的围绕“中华不振”的朗读感悟,由横向铺排而纵向开掘,由形象感悟而反躬醒悟,由心潮涌动而直抒胸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