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020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977884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师范大学2020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东北师范大学2020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东北师范大学2020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东北师范大学2020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东北师范大学2020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大学20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范大学202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试卷(A卷)评卷人得分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概念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年级专业姓名学号题号-一-二二三四五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真理的客观性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3.社会存在4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评卷人得分、简答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1. 简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2. 简述劳动力商品。3. 什么是扬弃。4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所包含的理论意义。评卷人得分3题,每题8分,共24分)1和谐不包含

2、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资本是一种运动而不是静止物。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2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所为有所不为”。评卷人得分五、资料分析题(共1题,每题16分,共16分)1.材料1人是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材料2在生活上,一个迂夫子尽管满腹格言、规范、几乎总是有所短而表现为不聪明、索然寡味、没有用处。在艺术上,概念本没有什么生产性,迂夫子也只能生出没有生命的,僵硬的,装扮起

3、来的死婴。甚至在伦理方面,行为如何高尚,如何正义的打算也不能到处按抽象规范行事。叔本华材料3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马克思请结合理性与非理性(感性)的相关原理,回东北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概念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4、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工人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用以剥削雇佣工人;无产阶级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过活。

5、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3社会存在,又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

6、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4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1)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2)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1(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

7、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其根本特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违背规律将会受到惩罚。 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

8、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2(1)劳动力商品的界定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是用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

9、当然具备一般商品的特点,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2)劳动力商品的构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

10、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3扬弃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抛弃又保留、既克服又继承的关系。德国哲学家康德首先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运用该词,而后费希特更是大量使用,但多是在该词的否定

11、意义上使用。(1)黑格尔对扬弃的理解黑格尔赋予这一概念以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哲学涵义,并用来建构自己的全部哲学体系。他认为,概念发展的每一阶段对前一阶段而言,都是一种否定,但这又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概念的发展过程就体现出对旧质的既有抛弃又有保留,既有克服又有继承的性质。 (2)唯物辩证法对扬弃的理解唯物辩证法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成果,并以这一概念来表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实质,认为事物内部新与旧的矛盾斗争,使除旧布新、推陈出新成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既克服又继承、既抛弃又保留的辩证过程,以至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否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展和联系的环节,事物

12、之所以能够在自身矛盾的基础上,通过否定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就在于否定是扬弃。 扬弃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联系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发扬、保留和继承,这是“扬”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抛弃、克服,这是“弃”的过程,是事物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如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要去其糟粕,也要取其精华,要有批判,也要有继承。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截然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它要求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4(1)列宁的物质概念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

13、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列宁的物质概念所包含的理论意义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辨

14、析题(共3题,每题8分,共24分)1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2)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3)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15、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2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首先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被确立起来,是人的存在的现实表征和确证。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二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但是,只有主体尺度的规定才真正显示出属人的特质。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那些无法被归结和还原为客观必然性和自在世界的“剩余”规定,最终只能来自主体的价值尺度。 实践的过程及其产物使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的方式得以显现。(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