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答疑问题总结_1.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9777905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分答疑问题总结_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分答疑问题总结_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分答疑问题总结_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分答疑问题总结_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分答疑问题总结_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分答疑问题总结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分答疑问题总结_1.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分答疑问题总结 问题1:以中国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前,直至上溯到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落后,劳动力一直处于需大于求的状态,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人越多越好,并且以多子多孙为福,甚至历史学家往往以人口数量的变化判断一个国家国力的增减.而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所以人口红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很快我们就开始面临人口众多与人均资源不足的矛盾,然后人们就开始意识到要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这是由于真理的相对性,可是真理同时又具有客观性、一元性(一位教皇也说,真理只有一个)。我的问题是:真理具有时效性吗.还是只有其相对性具有时效性而绝对性没有呢。应该

2、如何理解真理的相对性与唯一性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农业社会的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元,整体的人口基数不高,因而人口增加导致的边际效益就很高,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土壤自身的肥力是有限的,科技的发展可以用较少的人实现更高的生产效能,因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从这点上说,传统的农耕文明可能会产生“多子多福”的意识,这可以理解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如何理解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就某个确定的问题和对象而言,真理只能有一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客观真理。这个命题是针对真理的多元论的,真理多元论认为,对待同一个对象可以有多种认识结论同时并存,这些结论都是真理,不存在

3、谁对谁错的问题。因而就取消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想象一下,如果在某个土地广袤而人口稀少的古代农耕国家,一方面是“多子多福”,另一方面是“少子多福”,二者都是真理,这可能吗。福如果界定为民富国强的话,是唯一的标准,那么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理另一个是谬误。其实真理的一元性主要是相对于多元性的一种确定的主张,即在一定的时间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那当时当地的实践,这个实践是唯一的,结果只能证明“多子”还是“少子”. 如何理解真理绝对性与相对的统一。 所谓绝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相符,认识是多子多福,而客观是农耕文明的所有地广人稀的国家都实现了人口红利.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

4、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点很有意思,实际上在认识到真理相对性后的一个反思与确认,即使真理具有相对性,但是每次真理的获得都是人类接近物质世界向前迈进了一步,这点认同射出去的箭矢一样是绝对的. 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不完全是时效的问题,时效好像是某种药品保质期,超过保质期的药因为时间过了就无效了。真理的相对性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是时间够长后,人们自身认识的深度、广度、拥有的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和理解,这些新的理解超越了原有的真理,而成为新的真理.“多子多福不是有效期过了,而是因为人口资源的关

5、系随着人口增加改变了,是因为新的生产方式工业文明出现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第一,世界上永远有未被认识的东西,我们的认识丛有待扩展;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对事物反映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具有近似的性质。所以真理的绝对性是强调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的确定性和人类不断提升认知能力的确定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人类认识的结果,而认识永远是有限的。在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人们认识到“多子多福”,但是到了人口红利消失时,“多子多福”被推翻了,但是不是成为某种彻底的“谬误”,而是人们增加了一个前提“地广人稀,才能多子多福”;在新的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

6、产生后,人们进一步认识的到福关键在科技含量,人口不是决定性因素了。所以,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不是同一层面上,而是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和方面。 问题2:货币为什么是商品.食品工业(c:v=70:30)为什么比机械工业(c:v=90:10)利润高. 首先,货币为什么是商品。关键是马克思的货币论是从货币起源来界定货币的本质的。从货币起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货币原本是简单随意的等价物(羊,斧头等)到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的过程中,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如果货币没有商品的共性,即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那么就不可能在交换过程中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但是货币又和普通商品

7、不同,作为一般等价物,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货币是表现商品价值的材料,可以将商品价值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量。二是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商品,是财富的代表,拥有它就意味着能够去换取各种使用价值.因此,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的本质属性。 其次,关于食品工业与机械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关系。关键是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理论.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如果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一致,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就会导致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不相同,从而具有不同的利润率水平。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由于可变资本比重相对较小,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也就较少,这

8、一部门的利润率也就低(如同机械工业).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由于其可变资本比得相对较高,可以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其利润就会高一些(如食品工业).也就是说,同量的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就有不同的利润率,从而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对资本家来说,他要求同量的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要求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姿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使各个部门之间原本不一致的利润率趋于一致,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因此,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率是通过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的方式形成的。资本

9、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会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通过资本的转移,那些利润率最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那些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这种资本的转移和投入,会引起各部门供求关系及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高的那些商品供给增加,会导致供过于求,从而商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也随之下降;而利润率低的部门情况正好相反,由于资本的向外转移,商品供给减少,会导致供不应求,从而商品价格上来,利润率也随之上升。资本的这种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因此,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各生产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量完全取决于资本量,利润完全是资本的产物。这就完全歪曲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说明平均利润仍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只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