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通感·表达.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9773100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通感·表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题: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通感·表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题: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通感·表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通感·表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通感·表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通感表达欧江岔镇中心学校 九年级 备课人:姚三喜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艺术表现中加以理解。2实践通感、比喻等的运用,提高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3品味运用语言形象创造的听觉、音乐形象的美感。导 学 流 程教学行为提示一、目标导航二、自学自研(一)理解通感的概念1、什么是通感?试举出本单元一些运用通感的例子。P74书上答案(或:通感又名“移觉”,是指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达到用多种感觉来描写同一对象的目的。) (二)化形训练化形就是把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声音等,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种想象训练法

2、,就是把抽象之物“翻译”为它的具体状态。1、比喻化形训练。用比喻的方法将下列词语表达得更形象生动:(1)穷: 穷得像一根刺 (2)闹: 闹得如同倒了鸡鸭笼子 2、“形象的说法”练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将它化成一幅画面。(1) 笑 (2)水乡之春 (3)暴躁参考:(1)笑:她对我一笑,我仿佛看见从她脸上飘落无数的小星星,还叮叮当当的响呢(通感)()水乡之春:近处,一树淡雅妩媚的春花,掩映着白墙青瓦人家,纵横交错的沟渠,流水潺潺,剪裁(比喻)绿色江南大地。(3)暴躁她暴躁地脱下单旗袍,坐在窗口吹着,却还是浑身热辣辣的。她在房里团团地走了一圈子,眼光闪闪地看着房里的什物,觉得都是异样地可厌,异样

3、地对她露出嘲笑的神气。像一只正待攫噬的怪兽(比喻),她皱了眉头站着,心里充满了破坏的念头。忽然她疾电(比喻)似的抓住一个茶杯,下死劲摔在楼板上;茶杯碎成三块,她进而踹成了细片,又用皮鞋的后跟拼命地研压着。三、交流展示四、作文指导1、读P75作文题,将“或小诗”一词去掉(不写诗歌),回答:(1)你认为此文用什么体裁较合适?(写景或抒情为主的散文)(2)此文可以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喧闹的都市,宁静的乡村,茂密的树林,田间小路,当空皓月,枝头蝉鸣,风声,雨景,音乐)(3)你认为写此类文章应该注意些什么?(、坚持真情表达;、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恰当地运用对比、通感、比喻、拟人、排比

4、、夸张等修辞方法;、层次分明,详略得当。)2、范文引路:梁祝让我陶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

5、筝弦可以演绎出人间的悲欢离合。再听梁祝,是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向未来。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诸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好远好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华丽的网、朴素的网、虚幻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点评:1、语言老练,富有文采。排偶的运用、绝妙的比喻和通感、词语选配的精致、引语的点化、段落的匀称,都十分老到。2、层次分明,情感真实。“西湖畔”初听梁祝,泪流满面;“某个静谧的夜”再听梁祝,灵魂随着思潮飘舞;“现在”弹奏梁祝,编织梦想,醉在其中。文章是一篇温馨动人,有着个性化感受的佳作。 阅读课本P7374第一部分“读、写、说互动”,回答。补充:通感作用:这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彼此相通的描写,往往能把很抽象的事物描绘的更丰富、可感。口头回答即可。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