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孙正聿笔记.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974693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3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通论孙正聿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哲学通论孙正聿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哲学通论孙正聿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哲学通论孙正聿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哲学通论孙正聿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通论孙正聿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通论孙正聿笔记.doc(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 学 通 论孙正聿(2023、9-10)绪 论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结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自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

2、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发明的智慧。对本科生规定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爱好、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高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规定:“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绪、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规定:“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成:“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第一章 哲学问题哲

3、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所有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1、世界观与观世界(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把所有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过去我们常识地理解哲学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的主线观点。认为人站在世界之外去看整个世界,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这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和科学有一个分化过程,古代哲学(知识总汇)、近代哲学(科学的科学)、现代哲学(反思哲学)。从20世纪开始,哲学被驱除出了自

4、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互相关系的反思,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之间互相关系的世界观。人们通行认为的普遍规律哲学观,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它经常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存关系,其结果是把哲学的理论混同于其他实证知识。只是从哲学和科学两者关系中去理解哲学,而没有从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也就是没有从哲学与经验常识的、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艺术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2、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人类以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中介)人类不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社会的存在物、历史文化的产物(语言、概念、范畴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是以

5、他具有的理论背景观测事物。“世界”与被我们理解的“世界”是不同样的。假如观测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个被观测的对象,就无法被观测者把握到,所以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悲观界线,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线。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用“语言”(概念)把握到的这个世界世界图景。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长期以来,人们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没有从人的概念框架方面去理解人的世界图景,从而也忽视了人们用以构成“世界图景”的“

6、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经验常识的、艺术的、哲学的。人类以它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把自在的世界构成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图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世界。人们观世界的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世界作为观的对象,从而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另一种是思考人怎么观世界。前者为科学活动,后者为哲学活动。3、自在世界与生活世界(人的生活活动和人的三重世界)人和世界的关系,取决于人是一种如何的存在。我们把所有的存在物分为两种:一种叫无生命的存在;一种叫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区分为:动物的生存活动;人的寻求意义的生活活动。马克思:“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空间。”动物只有一

7、个尺度,依据其物种的尺度(物种的本能)的规定的生存活动。人类是实践的存在,人类的两个尺度:任何物种的尺度,人的内在固有尺度。它是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过程,而是超越自然的故意识的发明活动。人与动物具有两种不同的延续生命的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以“复制”的方式来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非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以发明“文化”和文化遗传的方式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类的遗传具有双重性:“获得性遗传”和“遗传性获得”的统一,即“自然遗传”与“文化遗传”的统一。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人的世界是属人的世界,是

8、生活的三重世界:人化自然、文化世界、意义世界的三者统一。人的实践存在方式,导致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世界”、“自为世界”或“自然世界”“属人世界”。推荐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书人论。4、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世界观的变革)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将在第八章哲学理念讲。*在反思的意义上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以人自身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我们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对人自身的理解,求证于人是一种如何的存在。人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和人与世界(等于逻辑问题与事实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关

9、系问题的哲学自觉。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以逻辑的方式表达了作为事实存在的人和世界关系。人和世界关系问题,在素朴实在论意义上,它是一个经验事实的问题。思维和存在问题是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升华,蕴涵哲学的所有问题。2、思维与存在和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乃为哲学问题,而精神和物质是个经验问题(科学事实),不能把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等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哲学是形而上学,是超验的学问。近代哲学明确提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近代哲学探讨问题涉及:人的结识与客观世界关系;对象与对象意识的关系;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关系;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的关系;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关系;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关系

10、;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关系;知情意与真善美关系;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关系。卡尔波夫把存在理解为三个世界:物理自然世界、人的精神世界、语言文化世界。思存关系是逻辑的先在性;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时间的先在性。3、思维与存在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不同于主体与客体关系。主客关系是思存关系的表现形式。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和“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问题,是把思维与存在关系作为结识对象进行反思。“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是整个世界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哲学不是面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不是面对着整个世界,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对象。不能在科学和常识方面去理解,而要在哲学角度去

11、思考。5、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和思维把“思存关系”作为问题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是科学问题,哲学把“思存关系”作为问题进行的反思,追问科学思想的前提。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人同世界的关系又表现为主客关系,1、“我”与主、客体关系主客关系,是以主体的逻辑先在性为前提的(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主客关系涉及人与自然、人与别人、人与社会、人对历史、人对自我关系。从上述关系中进行理论的概括四种基本关系:实践关系(蕴涵两个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构成了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实践关系又蕴涵着三种基本关系:认知关系(普遍规律结识何以也许)、价值关系(合目

12、的性)、审美关系(美就是让存在、保存),即真善美。实践关系蕴含着真善美,真善美是实践关系的应有之物。客体不是自在的客体,它是在与主体的关系中存在。推荐书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从实践关系中去理解主客关系。康德提出先验论,人结识世界何以也许。2、“中介”与主、客体关系素朴的唯物论,离开世界(人的精神)对世界(物理自然)的关系而直接断言世界(古代哲学)。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应当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中去理解存在;整个近代哲学,始终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中去寻求思想的客观性;现代哲学,实现了革命性的哲学转向,就是从世界(语言文化,作

13、为中介)出发去反思世界对世界的关系。我的文章从两级到中介,主体是社会存在、历史存在、文化存在,它以实践、精神、文化为中介,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历史的人。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又是超越其所是的存在。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观测渗透理论,观测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测,观测总是被理论污染的”。3、“主体际”与主、客体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互换的“主客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关系”。主客关系和主体间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规定、互为中介。个体间的互相交往构成人类,人以类的方式与自然构成

14、主客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仅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历史和人自身再生产的历史,并且是所有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历史。所谓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就是主体际再生产的过程。主体际构成主客关系的一个逻辑前提。人通过“概念世界”,即历史文化水库,而实现了主体之间的沟通,并实现了人对世界观念的把握。4、“知情意”与主、客体关系主体不仅仅是主体际的存在,作为个体主体,又是知情意相矛盾统一的存在。过去我们往往把知情意割裂开,虽然知情旨在思维中可以分开,但在现实中知情意是不可分的,是内在统一的。哲学界讨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有无超价值的真理。审美也是和真善不可分的。5、“我”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关系主客关系,是以人意识到自

15、己是主体为前提的。只有把我的自我意识作为前提,才干在主客体关系中把握客体的对象,形成对象的意识。主体具有如何的丰富性,就能构成如何丰富主客体关系。只有理解了主体,才可以理解客体呈现给主体的显现。主体的自我意识活动表现出的抱负性维度,激发人的求知、求善、求美的渴望,并以“目的性”推动人的对象性活动,即以实践的方式发明抱负的现实。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人自觉到“我”的存在与价值的意识,是以“意义”的尺度去反思和评价“我”的存在价值的意识。“我”自觉到“我”是自己思想与行为的主体,要以自我意识到的“意义”来规定和规范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塑造自己的人生。主体的自我意识,以自我感觉、自我

16、观测、自我体验(是非、荣辱、祸福、进退、成败、生死)、自我分析、自我批判(意义和价值,道德原则)、自我塑造、自我超越和自我反思(发现真实的自我、塑造抱负的自我)等形式,来形成关于生活意义的自我理解。四、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人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主体自身存在着一对最基本的矛盾感性和理性。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深切地展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1、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存在与非存在矛盾)人是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统一。人发现世界的矛盾是从发现人的感性与理性矛盾开始的。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由于他发现了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由主体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矛盾构成的客体的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对感性来说的存在,对理性来说是非存在,反之亦然。哲学要从人是如何的存在为出发点去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