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973875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 曾经和几位朋友交流过佛法修习的问题,本人由于感到受药师法益良多,很希望与更多的朋友共享,最近还有一位朋友直接向我问了药师法的修习问题,朋友们对药师法的关注,很让我高兴和感慨,故将自己的修习过程和体会大致地理了一理,在此录出,希望能为有志于此的同修提供一个借鉴,不当之处,还请批评。 一、对几个问题的答复有朋友问,是否一定要拜师行三皈依,才可以学佛,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有机会从拜师行三皈依,然后一步步地如法修行,这样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没有机会,也不一定非要先行这些仪式不可,我直到现在也未正式依师行过三皈依,但是觉得也能修进去,我认为所谓皈依,

2、首先是心皈依,也就是把佛菩萨作为人生的依怙,把佛的教法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按佛的教法做人做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皈依,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么即使依师行过三皈依行了,只怕修行的效果也是很打折扣的,关键是在懂得了佛法的有关知识后,树起正见,并 即 刻 依教修习,千万不要等!如以后有机会拜师,再行有关的仪式,那样在以后的师的教导中,还可因曾打下过基础而加深理解,甚至闻一悟十。另外,有朋友问要依我的方法进行修行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佛法修学是有一整套系统的教理教证的,有一套严谨规范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都能针对不同的根性特点,有很大的普遍性,且因其纯正中肯,能很好地将初学者导入正轨,打好根基,而我的修学方

3、法在基础性的东西上也是按佛经上的规范开示来开展的,并在有一定基础后再有所侧重,这样的修学方法慢慢地便有了一定的个性特点,如果一开始就按我说的来修学,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所以我倾向于请您先认真通读一些佛经,掌握一定的佛法知识,然后选择与您投缘的法门,按经中所说以及大德的注解来修习,打好基础,然后在修法上再采取一些有一定个性特点的方式,这样可能比较保险一点,我的修法能对您起到一点借鉴作用,我就已经很快慰了。下面我谈谈一些修学的普遍方式和个人体验。 二、佛法初学的普遍方式(一)先谈谈初学者修习佛法的方式吧。先谈一下入佛门应该学什么的问题。应该说,对初学者而言,如果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修学佛学的经律论,掌

4、握正见,在此保障下修习佛法,是最好不过的了,这种方式最常见于佛学院的学习方式,尤以藏传佛教为最典型,他们以很系统的佛法知识(主要是五部大论)为基础,再辅以大量的辩经活动,为弟子树起正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以此为基础开展规范严谨的、有名师指点的佛法修行,这是最理想的过程了。但对多数人而言,却是不太现实,尤其是在家人,大多是只能学习几本有代表意义的、配以规范注解的佛经,有一定知见后,再如法修行,这是目下许多在家人修行的首选方式。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便需要选择的合适的佛法注本、修行法门和修行方式,我认为一定要选择严谨规范、经得起考验的注本,务必要以稳妥首选,为什么我不太提倡直接看佛经原文呢,因为我觉得

5、对许多初学者而言,初接触一部佛经时,往往不知该看什么,大德注本可以起到一个引导思路的作用,而且有修证的大德还常常以自己的修行境界融入注解中去,有很大的摄持力,这一点我觉得以南怀瑾先生的书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些都是对初学者影响是很大的,而且从大德注解中得到的佛法解释严谨规范,纯正严密,对引导学人进入正途、开拓初学者的视野、加深初学者的理解、树起佛法正见,有很积极的作用,这些系统的知识和感受,不是从某个人的个人修学体验中能学到的(尽管此人可能学得很好,但他的所学可能本身就有侧重,不过如能时常与这样的人交流,这倒是挺好的),到懂得一点佛法知识后,再看佛法原文,这时的理解便大不一样了,对佛法的修学也有底

6、子了,这时会进入实修。实修法门的选择,我倾向于初学佛法者最好是先修习一些较常见一点的、在佛经上有着明确的开示的、得到过大德印可的的、同修间有过经验的法门,这样比较稳妥,一些比较偏的少见的法,最好是谨慎一点。(二)修学方法的选择我觉得,如果一个初学者能有一个皈依师,依师所教便能渐入佳境,这是最好不过了,少走许多弯路,但对大部分初学者而言,尤其是在家人,都很难有这么好的机缘,这样,找到一个很可靠的注本,并且是与自己十分投缘的,依之修学,就成为学习佛法的关键。至于何谓可靠,那就是指注解的严谨规范准确,这点在上面已经谈过了;而所谓投缘,倒有不少情况,一些同修是觉得某一部经一看就很亲切,可以一天不停地看

7、、读诵书写,有时是对某一部经由这个注解时就很喜欢看,另一个注解时,就不太能看进去,这就是投缘的问题。而我是这样体会的,投缘就是一种最切合自己需要的感觉,让人最有安全感的感觉,甚至就是一种落水者抓住了唯一的救命稻草的那种感觉,一看入去,心中马上或逐渐地会产生一种精神支柱或是一种终生依托的感觉,让你全心全意的依附,让人以生死相托的,一种归家的感受,这就是投缘,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我当初修药师法门,在刚一接触信如老居士的注本药师经法研究时,就确确实实地有这种感觉,当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现在回想起来,并和一些朋友交流之后,真的觉得这种感觉实在是十分十分的可贵,这种感觉能让修学者不顾一切地投入进去,仿佛

8、新生的婴儿无半点疑意地投入母体,并享受那一份温馨,将自己的人生、生活、和一切言行举止与一部经紧抱在一起,密不可分,全心全意地、无半点怀疑地按注本要求修下去,佛法修行“以信为能入”,现在回想,真的是千真万确啊!这时往往会暂时地先不顾及其它经法,而是专注于一门,一旦能修进去后,会感到修行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体会到生活就是修行,不能分开,这时会感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一天天地加深,这时的进步自己是可以感觉出来的,然后才会慢慢地体会出修行到底是修什么,这个一定要自己去领会。 三、自已修学的过程和体会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一些看法不敢说很对,只能说每一句都是实话,看是否合您。(一)学习佛法的缘起我是

9、在工作上遇上很难解决的问题,觉得过得很不开心后,心里觉得人生不能这么过,觉得人生不应该是这么不开心,才开始接触佛法的,那时为了生活、名利的不如意事,身心很不舒服,心中油然地涌起人生该怎么过的问题,看过不少书总感到不是很理想。正在这时,有幸看到朋友有一本南怀瑾先生的禅海蠡测,感到很有味道,当时是什么都看不懂,却就硬着头皮看下去,也许是宿世因缘吧,虽然看不懂,却在心里一下子就坚信我要寻找的人生答案就在这里,就在佛经里,于是我就潜心开始搜寻佛经。一开始,我接触佛法时,也没有想要修行,也不知什么是修行,也不给自己什么任务,只是很想看,就猛看,当时主要找到的是南先生注的系列佛经,后来发展到凡是能找的佛经

10、都先请回来再说,虽说看不懂,但翻一翻都觉得很有味道,反正是什么经典都想看一看,凡能碰上的都翻一下,基本看不懂,反正是不断地看,看得懂一点的,多看一下,看不懂的,就先放下,首先是要保持住兴趣和感觉,并不断增长佛法知识,回想这个毫无负担和任务阶段,实是得益良多,回想来也感到很有必要,这是一个无压力地自然熏陶自己的过程,让自己慢慢有感觉,知道佛法是讲什么的,需要学点什么,慢慢地沉浸下去,慢慢地摸索出来,慢慢地知道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经典,什么法门,慢慢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远离什么,这时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与佛教有关的观点、事情,也慢慢具备一定的辨别力;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既是自己工作上特别不舒心的日

11、子,也是用佛法好好地导引自己、调养自己的日子,是初学佛法阶段的非常享受的阶段,特别值得回味。(二)几经摸索,有幸遇上合适注本我是在阅读其它佛法典藉的时候,注意到有一部经叫药师经,看过一些简介后,就感到有几分神往。说来也是佛菩萨加持吧,不久便遇上吴信如老先生注的药师经法研究,这一直是我特别要表达感恩的地方,遇上这个注本之巧,连自己也惊讶,这里先不细说了。这个注本如磁铁般吸引住自己,可说是遇上最合适自己的了,也就是上面说的“投缘”。回想起原因,主要有几个吧,一是我的凡情很深,心里对保住自己的名利地位有很重的心念,工作压力很大,(呵呵,有点动机不纯,是吧,)看到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有这么多优越性,一

12、下子就吸引住了;二是我感到吸引我入佛门的是生活工作中活生生的事,虽然许多是不开心的事,但毕竟就是这些世间烦恼引我入佛门,因而我感到要修学的佛法也应该是和世间联系密切的,修学佛法的所得也应该从世间事中来,而这一点正和药师如来十二大愿相应;三是心里总觉得佛法如离开世间,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为世间服务的想法,和药师如来的愿很相应,这一点和您相似);四是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一种对真理隐藏其中的确信。基本是因为这些因缘吧,我便一头便扎了进去,忘我地依法修习,不敢说自己根基多好,但投入,我还是认可自己的,确实是十二分的投入,因此,就按照吴信如老先生的教导,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感悟佛法,实用佛法,

13、以心为本,以戒为师,一点点地和生活打成一片,这个过程既艰苦又甜蜜,步步荆棘,又步步开阔,到一定程度时,心地一刹那打开,方知心外还有无边光景,千斤重担刹那间卸下,那一份舒适、轻松,不是文字所能表达万一的,呵呵,这个阶段回想起来真是百感交集,需过来人方能体味,呵呵,不多说了,以后您会知道。(三)一门专修具体修行过程1、初修大体而言,就是首先要通读注解,了解这部经主要是说什么的,这部经有什么内容与自己最相应,也就是这部经哪方面内容最能打动自己,老师的注解中,有哪方面最能引导自己进入去。我看药师经法研究时,首先是感觉到这个注本讲得很全面,许多是自己想知道的东西,甚至是感到自己想知道的,原来就在这里了(

14、这就是投缘),回想起来,实在是难得!信如老的注本,基本是藏传佛教的风格,比如发出离心、菩提心,也有不少是密宗的观点,比如观想佛像,心、语、意三密相应,气脉、明点等,还有独特的药师定坐法、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念佛法门等。通过读过后,就感受到哪些内容最能打动自己,哪里最能打动自己,就先从哪里切入,我当时是感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就是十二大愿,因此特别爱念诵这十二大愿,并将其背下来,一有空就想起这几个大愿,想着这几个大愿时,心里就有特别充实的感觉,当然,通篇读诵也是读过不少的了。接下来就开始按注本里提到的法门来修习了,对这些法门,药师经法研究里提到的,基本都一一尝试了,但也是有些效果明显,有些也不是那么明显

15、,效果明显的,就一心坚持,比如三密相应,这个对我影响十分大,我就很坚持,一天到晚只要清醒时都提醒自己;效果不太明显的,也有断断续续,比如念佛,持咒,我不太能持咒,也不知为什么,念得很少,反正也不勉强自己。2、全情投入,勇猛精进具体是这样的:刚开始,是先按注本中的顺序修习的,尤其是发出离心、菩提心、观想三密相应这个阶段,是很严格遵照教导的,基本不带自己的想法,具体是这样的:一、发心无伪,看到研究里面关于发出离心、菩提心的意义和作用时,让自己的心沿着注本的引导走,就按里面说的做,该怎么想怎么用心,讲得很清楚,我基本没有什么疑问就照做了。尤其是出离心,回想起来,当时由于自己本来过得很不开心,对世间的

16、出离简直是没有挂虑什么,出离就出离吧,反正想不起多少开心的事让自己牵挂什么,呵呵,我毫不犹豫地依之发起出离心(书中有详述),对这个当时未觉得有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这就是修行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后面的修习真是无从谈起了,后面的修习都要以此为平台的。二、发了出离心后,会想到既然自己要出离世间,出离五欲,那是不是人生就完了呢,是不是对世间再没有什么意义了呢,不是的,这时要有另一种精神境界充实自己,也就是自己以后的精神引导,也就是以后自己做人做事的目的和原则,这个目的和原则是什么?就是“要为众生证无上菩提”,这个“为众生证无上菩提之心”就是发菩提心了,注意,这是一个人的心地的质变!意义十分重大!出离心是舍小我(或称无我),发菩提心是实现大我(姑且这么表达吧),实现大我的过程,就是佛法修行的过程,佛法修什么?就修这个“大我”,(南怀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