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上语文《狐狸分奶酪》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9736329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二上语文《狐狸分奶酪》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二上语文《狐狸分奶酪》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二上语文《狐狸分奶酪》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二上语文《狐狸分奶酪》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二上语文《狐狸分奶酪》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二上语文《狐狸分奶酪》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二上语文《狐狸分奶酪》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狐狸分奶酪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联系语境,正确认读“酪”“帮”“捡”“俩”“拌”“瞧”,理解词语意思,在观察与发现中学写“奶”“吵”“咬”3个生字。(二)初步学习读长故事的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提取文中信息,并通过整合、推断信息从而读懂故事。(三)多形式朗读,感受狐狸形象。二、教学准备(一)板贴词条:“为什么分奶酪?”“怎么分奶酪?”“结果怎么样?”(二)生字卡片:酪、帮、俩、捡、拌、瞧。(三)课文PPT。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题读题1.(PPT出示:狐狸图片)这是谁?(板书:狐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匈牙利的民间故事狐狸分奶酪。(补充课题:分奶酪)2

2、.指名读课题。重点纠正生字“酪”的读音。(板书拼音)认识奶酪:(PPT出示奶酪的图片)这就是奶酪,奶酪是用牛、羊等的奶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3.学生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着这个课题,你的脑海里冒出了什么小问号?(预设:奶酪是哪儿来的?狐狸帮谁分奶酪?狐狸为什么要分奶酪?狐狸是怎么分奶酪的?狐狸分奶酪的结果怎么样?)教师随机在课题周围打上小问号,出示板贴。(板贴1:为什么分奶酪?板贴2:怎么分奶酪?板贴3:结果怎么样?)2.这些答案就藏在这个故事里。(PPT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机正音:拌起嘴、匀、嚷着、没剩下、整块。

3、指名学生领读。4.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片段。(三)细读课文,体会狐狸形象1.读故事的开头,思考“为什么分奶酪”。(1)出示:第一至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狐狸为什么要分奶酪。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字卡“帮”,贴在第一张问题词条上。请学生给“帮”找朋友。(组词:帮忙、帮助)指名说:狐狸在帮谁。(小哥儿俩)(2)随文学习“俩”“拌”。指名说:这里的小哥儿俩指谁?(熊哥哥、熊弟弟)理解:“俩”。(“俩”就是“两个人”)指导读好“小哥儿俩”中间的“儿”。读“儿”有个窍门,大家把舌头卷一下轻轻带过就可以了。开一列小火车读“小哥儿俩”。这样称呼,感觉两个人多亲热呀!拓展积累词语:姐姐和妹妹两个人,

4、可以说“姐儿俩”;妈妈和孩子两个人,可以说“娘儿俩”。平时亲亲热热的小哥儿俩,现在却因为奶酪拌起嘴来。教学“拌”,请学生简单说说记字方法。指名朗读:可是,它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小哥儿俩开始拌起嘴来。(3)同桌合作表演。捡到奶酪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为什么兄弟俩会拌起嘴来?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同桌一个当熊哥哥,一个当熊弟弟,进行想象对话。(4)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熊的心情变化。2.读故事的经过,了解“怎样分奶酪”。(1)寻读,聚焦信息。指名一个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另一个读第四自然段。狐狸是怎样分奶酪的呢?(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狐狸分奶酪的句子)学生交流画出句子。老师随机把学生找出的句子用

5、红线全部标出来。(2)联读,体会形象。出示句子:“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思考并交流:狐狸为什么笑了笑?(预设一:因为狐狸不是真心帮忙的,而是心里已经想好了要把奶酪骗到手。预设二:狐狸是假装帮小熊分奶酪的,其实它已经想到自己吃奶酪的办法了)指名读狐狸的话。出示句子: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PPT把“瞧了瞧”标红)随机教学“瞧”。它的偏旁是什么?(目字旁)“目字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眼睛)瞧了瞧就是?(看了看)狐狸自己分的奶酪,为什么还仔细地瞧?(预设:这是狐狸故意装给

6、熊哥儿俩看的,让小熊觉得它是很认真地在帮忙分奶酪)看来,有些词语虽然看上去简单,但是可以帮助我们读懂狐狸心里的想法。这是读故事的好方法。谁能学学狐狸读读这句话,故意装给小熊看看,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师生接读第五、七自然段。教师读提示语,学生边做动作边读狐狸的话。(3)对读,角色朗读。出示第五至八自然段。师生合作表演读第五至八自然段。评一评。他演得好不好?哪里演得特别好?同桌合作表演读。请两组学生.上台表演。集体评价,根据小评委的意见,颁发小奖章。(4)总结,认识狐狸。在小熊哥儿俩的(吵嚷)中,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两块奶酪。(在第二张问题词条下面贴字卡“吵”“咬”)3.读故事的结尾,了解

7、“结果怎么样?”。学生交流故事的结果。(随机在第三张问题词条下面贴词卡:没了)(四)简单说故事请小朋友看着板贴,简单说一说狐狸分奶酪这个故事。(五)书写指导,交流评议1.观察:“奶”“吵”“咬”这3个字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其中“吵”和“咬”都是“口字旁”)2.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奶:左高右低,右边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吵:左短右长,长撇过竖中线,要舒展。咬:左短右长,右边是交,不是文。3.学生练写,师巡视。提醒书写姿势。4.评价。附板书:22狐狸分奶酪黄山奇石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借助字理,认识“闻”“尤其”等字词;借助视频、地图等,了解“陡

8、峭”“南部”等词,并正确书写“南部”一词。(二)正确朗读课文,辨析“猴子观海”的样子,领略“翻滚的云海”。熟读成诵第二自然段。(三)创设情景,尝试用自己的话介绍“猴子观海”。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教学PPT。三、教学过程(一)板书读题,带读词串1.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学生读题。2.词语正音。出示词语:奇石。读准。了解“奇”的意思,顺势拓展:怪石,奇形怪状的岩石。(教师需特别关注“形”“状”的后鼻音)(二)通读全文,圈读怪石1.读课文,正字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呢?请你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并标上自然段序号。(1)校对段序。请标好自然段序号的孩子看老师屏幕上的答案

9、,进行修改。(2)指名朗读,随机正音。重点关注:“名”“景”“峰”“形”“升”是后鼻音,“胳膊”的“膊”读轻声,“天都峰”的“都”是多音字。2.圈怪石,读名称。(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圈出课文介绍了哪些怪石,并和同桌说一说。如有遗漏,相互补充。(2)指名读怪石名称。(预设:关注学生的前、后鼻音,如“琴”“抢”等,另还需关注多音字“都”)(三)聚焦第一自然段1.读文,正音。(1)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就在我国安徽省的南部这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呢?(出示第一自然段)(2)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再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名读,正音。着重关注后鼻音“景”“省”“名”

10、,关注前鼻音“闻”“神”。2.借助地图,认读“景”“省”。(1)语境中认读“景”,认读短语。黄山那儿景色很美,是游览胜地,因此叫作黄山风景区。(课件出示,关注“景”的后鼻音)现在这个词语变长了,你还能读吗?(出示: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2)语境中认读“省”,认读短语,书写“南部”一词。教师引读: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就在我国的安徽省南部。第一步:认读“省”,拓展“省”相关词语,顺势强化后鼻音。你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安徽省吗?(学生在学习单上圈画“安徽省”,自主识字)指名读“安徽省”,顺势拓展: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省,请把你看到的省份名称读给同桌听。交流,反馈,评价时关注“省”的后鼻音。第二步:观察安

11、徽省,引出“南部”。黄山在安徽省的哪个位置呢?(教师放大安徽省的行政区域图,学生在图上找“黄山”)反馈问题,教师顺势引导:哦,原来在安徽省地图的下面,这个位置就是安徽省南部。读好“安徽省南部”,教学书写“南部”一词。(注意:“南”里面是两横一竖不出头,“部”左下部分是“口”)第三步:读好词语和长短句子。刚刚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学习了很多词语,一起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出示:闻名中外黄山风景区安徽省南部)现在词语宝宝都跳进了长句子里,谁来试一试?指名读,齐读长句。(出示第一句,上述词语加红)(教师评价时关注词语连起来读,比如:你把“黄山风景区连起来读,句子就读得更清楚了)3.认读“尤其”,借

12、助同义词了解意思,读好句子。(1)教师引读: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2)理解“尤其”,正音认读。解义:给“尤其”换个词,可以是(找找同义词:特别)(3)读好第二句。(教师指导朗读,突出“尤其”后面的内容,重音落在“怪石”上)4.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好长句子。(四)聚焦第三自然段过渡:黄山有这么多奇石,这节课,我们先去看看“猴子观海”。1.读通句子,标上句序。(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猴子观海”呢?(出示第三自然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句序)(2)校对句序,指名正音。(预设学生的难点:“陡峭”,轻声词“胳膊”)2.辨析段意,积累短语。以词解段:读了这一段,

13、你知道“猴子观海”是什么意思吗?在练习单上选一选。一只猴子在海边看大海。( )一只猴子在山峰上看云海。( )在学生辨析的过程中,随机学习积累短语:陡峭的山峰、望着翻滚的云海。3.抓住动词,细品“猴子观海”。(1)借助插图字典,学习“陡峭”,了解“猴子观海”的位置。读第一句话,我们知道了猴子观海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学习“陡峭”:正音;借助插图,感知“陡峭”;再结合字典,选择“陡峭”的义项,理解“陡峭”。顺势拓展:陡峭的( )。小结:要想知道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用很多办法,看插图、查字典都能帮助我们。(2)图片辨析,关注动词,了解“猴子观海”的样子。刚刚我们读了第一句话,知道了“猴子观海”的位

14、置。现在我们再读第二句话,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辨析动作。你看有几个小朋友也在学“猴子观海”呢,辨一辨,谁做的是真正的“猴子观海”呢?(出示三张图片:第一张托着下巴,第二张坐着,第三张是文中所描写的动作)为什么第三张图片是正确的呢?你能从文中告诉我答案吗?(引导学生看图对照文本,关注“抱着腿”“蹲在山头”“望着”)交流反馈,板贴动词:抱、蹲、望。小结。原来只有把这三个动作都做对了,才能把“猴子观海”的样子表演出来。请你和我一样找到这三个动作的词,并圈出来。齐读第二句。(3)关注动作,师生合作演一演“猴子观海”。(4)视频支撑,感受并积累“翻滚的云海”。翻滚的云海是怎么样的呢?看视频,说一说。4.情境创设,介绍“猴子观海”学生当导游,连起来介绍“猴子观海”这块奇石。(说话训练时,要求用上“猴子观海”中的动作词)5.齐读第三自然段。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有趣的猴子观海,像这样的怪石黄山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附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