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评估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973385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评估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评估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评估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评估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评估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评估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评估新人教版必修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综合评估(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D开始实行分封制解析:选A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是“帝”神的嫡系子孙,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政治特点,故A项正确。2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A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B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土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解析:选C材料的目

2、的是明确权力和义务,不是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也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土,故A、B两项排除;分封制下诸侯和天子具有隶属关系,诸侯在享有权力的同时,必须对天子负有义务。材料“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体现出二者之间的隶属关系,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天子难以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D项排除。3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宗法皆然。”清冯桂芬复宗法议:“宗法者,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由此推测,“宗法”的含义是()A区分同祖同宗子孙的制度B按血缘推行教化的根本C历代实施分封的制度基础D按嫡庶治理社会的法则解析:选D“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宗法皆然”“宗法者,

3、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表明宗法制是按嫡庶治理社会的法则,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4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A浓厚的宗族色彩B浓重的神权色彩C强烈的等级意识 D发达的礼乐制度解析:选C“尊尊”指的是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不超越自己的地位等级,实际上是维护等级制度,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尊尊”无法直接反映礼乐制度的发达,故D项错误。5公元前206年,刘邦大军攻入咸阳,整个咸阳城被付之一炬。颇具远见的萧何努力将宫廷保存的地图、书籍保护下来,为日后战争、治国提供了依据。上述历史物件在秦

4、朝时应由谁掌管()A皇帝 B丞相C御史大夫 D郡守解析:选C皇帝不负责具体事务,故A项错误;丞相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统一管理天下事务,故B项错误;御史大夫主要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故C项正确;郡守具体负责某一个地方的事务,不负责全国性事务,故D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封建官僚统治”是王朝轮回中的“基本制度框架”。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皇帝直接任免郡县长官C郡国并行取代分封制度D建立了完整的行政体系解析:选B秦朝颁布法律,以法治国,体现不出官僚政治的特点,故A项错误;形成官僚政治,在秦朝主要是指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故B项正

5、确;秦朝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错误;是否形成完整的行政体系,看不出是用官僚政治来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7一次朝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对宰相田千秋说,我与你同受先帝委托。我主管宫廷事务及朝廷人事,你负责外部执行,我们共同配合,天下方可太平。由此可见()A丞相与六部共同执行决策B权臣把持朝政统治黑暗C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D重武轻文导致藩镇割据解析:选C汉朝没有实行六部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朝廷统治并不黑暗,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的“我主管宫廷事务及朝廷人事,你负责外部执行”可以看出,汉朝当时实行的是中外朝制度,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故C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唐朝出现的现象,故D项错误。8下表

6、是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宰相总人数的比重。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科举出身人数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唐太宗13.4%唐高宗1331%唐宪宗1758%唐懿宗1781%A.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B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日益突出C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D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集权解析:选B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科举出身人数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逐渐增加,说明科举制在唐朝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宰相出身,不是读书入仕,故A项错误;C、D两项在表格信息中无法得出,排除。9“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

7、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重文轻武 B强化皇权C分权制约 D控制地方解析:选C材料说明了宋朝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是政治机制注重预防和制约,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治制度强化分化事权,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D两项均不是核心,排除。10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行省()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B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D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解析:选D行省长官直接受中书省管理,故A项错误;在中书省的管理下,行省掌握地方的军政要务,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体现,

8、而周代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中书省是中央中枢机构,行中书省最初是由中书省委派的机构对地方进行管理,因而在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但后来演变成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它受到中央的直接管理,所有政令听命于中央。因此D项正确。1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A丞相制的废除 B内阁的设立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解析:选A明太祖废丞相后,全国政务皆由皇帝一人处理,所以感到力不从心,故发出如此感慨,故A项正确;内阁设立是在明成祖时期,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是在明代成化年间,故C项错误;军机处设

9、置是清朝,故D项错误。12有学者认为,清朝军机大臣的任命和职务都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只是奉旨办事而已。这主要反映了军机处()A沦为特务机关 B只为个人服务C缺乏制度保障 D显示皇权加强解析:选D军机处是清朝的中枢机构,不是特务机关,故A项错误;B、C两项是表象,并非材料主旨,均排除;材料说明军机处完全服从皇帝处理政事的需要,体现了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

10、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

11、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12分)解析:第(1)问,“演变”依据材料一中“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

12、,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方式”依据材料中信息从“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等角度归纳回答。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中“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信息从程序和权力的角度归纳;“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以及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的

13、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变化: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14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解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

14、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

15、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6分)(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第二小问,根据“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第(3)问,根据“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演变趋势。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